盡管用ACC巡航能省不少功夫,但車輛只配備了車道偏離預警系統(tǒng),在單目攝像頭偵測到車輛沒打轉向燈的情況下偏離當前車行車線時,系統(tǒng)僅會通過聲音和方向盤振動來提醒駕駛員做出糾正處理,而方向盤還是需要駕駛員自己掌控。如果您需要車道保持輔助這項功能,建議您購買2019款的秦Pro DM超能版的頂配車型。
值得一提的是,擁堵路段的跟車距離調至最短,車頭距離前車有一個車身,這個距離不會讓駕駛員感到憂慮,但一不留神就容易被隔壁的車“加塞”;而高速路段的跟車距離自行根據(jù)實際道路情況調節(jié)。
若毫米波雷達檢測到前方突然出現(xiàn)慢車或者有車輛加塞的情況(加塞車輛大概一個車身進入到本車道以后,才會被秦Pro DM識別到),車輛并不會突然一腳重剎介入,而是提前根據(jù)自身與前車的距離,漸進地施加制動力度。
秦Pro DM這套ACC自適應巡航系統(tǒng)無論是加速還是制動,都盡可能地模擬駕駛者日常的油門開度,不會產(chǎn)生讓人不適的瞬間加速或大力制動,整體的跟車平順性令人滿意,四段可調跟車距離足以讓駕駛員找到合適自己的跟車距離;跟車制動也是足夠漸進且精準,過程不會讓你覺得很突兀。
一旦檢測到前方有障礙物或者前車突然出現(xiàn)急剎的情況,長測車也表現(xiàn)出人性化的一面,在重剎前會先發(fā)出“嘀嘀嘀”的蜂鳴聲提醒駕駛員,如果駕駛員不采取制動措施的話,自動緊急制動則迅速介入;如果車速較高、跟車距離較近,駕駛員來不及反應的話,車輛則會在發(fā)出警告音的同時采取重剎,最大程度幫助駕駛員避免交通事故的發(fā)生。
除此之外,還想和大家分享的是,這款PHEV車型在低電量的時候除了通過充電樁補充電量以外,它還具備啟動發(fā)動機發(fā)電給動力電池充電,在停車的時候支持原地充電,在定速巡航的時候發(fā)動機和電機也支持為動力電池充電(當電量低于SOC電量平衡目標值時)。
以上圖為例,當時的駕駛模式為“HEV+ECO”,動力電池電量剩余19%(低于預設的25%電量平衡目標值),筆者以70km/h的車速在快速路上定速巡航,發(fā)動機轉速為1670rpm,電機處于-7kW的動能回收階段,以上就是秦Pro DM在70km/h巡航下的饋電行駛數(shù)據(jù),如果大家比較想了解這款車在饋電行駛時,各個時速下的發(fā)動機轉速和饋電效率,筆者會在后面的文章專門為大家做詳細統(tǒng)計,敬請期待。
● 微體驗
大家知道秦Pro DM在停車充電的時候,除了等待還可以做什么嗎?其實它支持一邊接充電樁充電、一邊開空調,還能用中控屏看電視劇。對于一款只支持慢充的新能源車而言,會選擇坐在車內(nèi)等到電量充滿才走的人并不多,但這種情況也不是沒有。值得一提的是,筆者留意到車輛一邊充電一邊通電吹空調的時候,它的充電功率會比正常充電的充電功率要低1kW左右,雖然車輛通過降低當前充電功率來確保安全性,但還是建議大家別做這種不太安全的事情。任何新能源車在充電的時候,人都最好離開車內(nèi),這段充電的時間您不妨找一家咖啡廳坐坐或者去商場逛街打發(fā)時間。
● 長測能耗
這一期的更新中正好趕上了國慶7天長假,除了上下班通勤以外,小長假自然少不了去朋友家串串門,并且以上情況都是以純電出行為主,因此我的秦Pro DM長測車里程數(shù)自然不會少,單單EV行駛里程就有兩千多公里的入賬,本月的電耗我算了一下在20.48kWh/100km左右,即百公里消耗20.48度電。再結合前面幾個月的平均電耗21.18kWh/100km來看,長測車的電耗表現(xiàn)十分平穩(wěn),由于高速路況占比較大,因此電耗一直都降不下來。
而油耗方面,長測車的HEV里程為9856km,消耗了777.84L汽油,計算得出的平均油耗為7.89L/100km,再結合這個夏天都是開著空調過來的,相信這個綜合能耗數(shù)據(jù)在即將步入秋天的第八期能夠得到改善。
● 小結
在這半年時間1.8萬公里的長測下來,我認為秦Pro DM的車聯(lián)網(wǎng)做到了目前汽車領域足夠優(yōu)秀的地步了,手機上遠程控制車輛的項目也相當實用豐富,尤其是在炎炎夏日的季節(jié),想起能夠遠程啟動空調提前降低車廂內(nèi)的溫度,我就感到極度舒適,基本上是那種用過就回不了頭的感覺。此外,我對長測車的駕駛輔助系統(tǒng)是相當?shù)臐M意了,其搭載的ACC自適應巡航系統(tǒng)大大地降低駕駛員長途駕駛的疲勞,車道偏離預警系統(tǒng)能對駕駛員起到提醒作用,自動緊急制動系統(tǒng)的存在也幫駕駛員避免了不少事故的發(fā)生,提升了駕車的安全感。這里提一點可以提升的地方,要是能夠將“車道偏離預警”升級為“車道保持輔助”就更好了,我看目前2019款秦Pro DM超能版的頂配車型就配備,所以并不是技術或者匹配問題。(文/汽車之家 蘇煒祺)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