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技術] 進入2006年,在成功推出自由艦這款以國際開發(fā)流程打造的轎車后,吉利借此正式步入技術轉型階段,然而,隨即而來的一場變革遠比吉利人想象中的要痛苦,原以為自己的產品已經步入正軌,誰曾想,離一輛各方面都符合趨勢的汽車還是相差著很大一段距離,于是,在隨后的10年里,吉利又展開了一場漫長的征程。
總體來說,2006年一整年對于吉利而言還是收獲的一年,年初作為唯一個中國品牌參加了在底特律舉辦的北美國際車展,給這一年開了個好頭,這也是很給中國汽車品牌長臉的一件事,從某個角度也證明了在當時,吉利在整個中國汽車產業(yè)中的地位。
● 從“3個5”計劃到6S理念
在產品方面,這一年,又有一款具有里程碑式的產品投入生產,這款名為金剛的車型至今仍然在路橋基地進行生產,月均5千輛左右的銷量讓這款有著近10年歷史的車型在吉利的產品線中依舊占據(jù)著不可小覷額的地位。
相比自由艦車型的開發(fā),金剛車型的開發(fā)提高了對整車品質的要求,在當時的產品宣傳資料中,吉利拋出了6S理念,相比之前的“3個5”計劃,2006年,吉利人更希望將市場的目光從價格往品質引導,6S理念包含了造型、主動安全、被動安全、動力強勁、可靠的操控性、優(yōu)秀的空調這六方面。
● 吉利開發(fā)體系奠基人趙福全加盟
與此同時,趙福全的到來則有效的支撐起了吉利對未來的設想,在加盟吉利之前,趙福全幫助華晨汽車建立了完善的研發(fā)體系、人才發(fā)展計劃以及平臺等戰(zhàn)略性部署,華晨中華駿捷就是這個背景下的產物,不僅如此,平臺的搭建還將華晨未來幾年的產品規(guī)劃全線打通。然而,這種帶著民族情懷式的奮起并沒有持續(xù)太久,受制于集團體制以及歷史積怨,華晨無法為趙福全提供充分的空間來完成他的計劃,換來的只是一場“毫無征兆”的分手。
事實上,早在趙福全回國之前李書福就與他有過多次接觸,那時,在戴姆勒-克萊斯勒工作了7年的趙福全有意回國發(fā)展,希望能夠幫助中國品牌廠商搞自主研發(fā),但當時吉利的研發(fā)狀態(tài)以及各方面的資源似乎沒能給趙福全太多信心,隨即,才加入了實力更殷實的華晨汽車。而到了2006年,此時的吉利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開發(fā)基礎,而且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強,再加上李書福的三顧茅廬(其實一共邀請了11次),就這樣,趙福全擔任了吉利集團的副總裁。
“最重要的,還是覺得李書福那里有我需要的東西,他想成就事業(yè)。我不缺領工資的地方,我缺一個可以讓我放開手腳干的平臺。”趙福全在后來的對話中談到了加盟吉利的動力。然而,剛來到吉利的趙福全對于李書福的豪言壯志仍抱有懷疑,他甚至跑到李書福的辦公室去求證此前宣布的2015年年產銷200萬的計劃的真?zhèn),在得到肯定的答復后,趙福全直接給李書福拿出了一個方案,即在2015年以前完成5大技術平臺,15大產品平臺以及42款新車開發(fā)的計劃。當然,推進正向研發(fā)是趙福全來到吉利后始終主張的開發(fā)模式。
來到吉利后的第一年,趙福全就將吉利集團的設計標準、技術語言進行了規(guī)范、統(tǒng)一,為了凝聚研發(fā)力量,原先散落在多處的研發(fā)部門被整合,在這個過程,李書福賦予了趙福全足夠的權利,他無須對部門合并帶來的人事問題而擔心,要做的僅僅是不斷推進。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