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田的賽事歷程及榮譽
本田從創(chuàng)業(yè)之初起就一直熱衷于參與賽車運動,幾十年來,無論是在摩托車領(lǐng)域還是在汽車領(lǐng)域,本田始終保持著追逐速度的夢想。
1954年,本田宣布參加曼島TT摩托車賽。該賽事危險系數(shù)極高,1907年創(chuàng)辦以來,已有近250名車手喪命于此。當時,對手的發(fā)動機最大功率為16.5馬力,但本田發(fā)動機的動力遠遠達不到這個數(shù)值。于是,本田決定做一次大膽嘗試,選擇當時還沒有任何一家廠商采用的四氣門技術(shù)。1959年,本田使用搭載17.3馬力四氣門發(fā)動機的摩托車首次參加了曼島TT大賽。盡管車手們拼盡全力,但本田最終僅獲得125cc組別第六名。1961年,本田再次出征曼島TT大賽,這次他們使用21馬力的賽車在決賽中一舉包攬了125cc和250cc級別前五位。
1962年,本田出資興建了鈴鹿賽道,這條世界上少數(shù)擁有立體交叉設計的賽道,是荷蘭著名設計師John Hugenholtz的杰作,該賽道不僅作為本田的測試場,還常年承辦大型國際賽事。
本田是日本第一個參加F1,也是第一個拿到分站冠軍的廠商。1964年,本田車隊首次參加了被視為汽車賽事最高水平的F1。1965年,在收官之戰(zhàn)墨西哥大獎賽上,本田取得了歷史性的首場勝利。1967年,本田又在意大利大獎賽上奪冠。不過,在1968年的法國站比賽中,本田賽車撞上防護墻后起火爆炸,車手當場身亡,看臺上有16名觀眾被灼傷,這次事故導致本田退出F1長達15年之久。
1983年,本田以發(fā)動機供應商身份重返F1賽場。
1984年,威廉姆斯-本田車隊奪得了美國大獎賽的冠軍。
1985年,威廉姆斯-本田車隊更進一步獲得了4個分站冠軍。
1986年,威廉姆斯-本田車隊提前一站獲得年度總冠軍。
1987年,本田在參與F1的第10個年頭,終于獲得了期盼已久的車隊和車手“雙料”總冠軍。
1988年,本田結(jié)束了與威廉姆斯車隊的合作,開始為邁凱輪等車隊提供發(fā)動機。那一年,塞納和普羅斯特駕駛著邁凱輪-本田賽車,在16站比賽中取得了史無前例的15場勝利,提前6站贏得了年度總冠軍。
1989年-1991年,邁凱輪-本田蟬聯(lián)車隊和車手總冠軍,締造了四連冠的輝煌。
1992年,如日中天的邁凱輪-本田被威廉姆斯-雷諾車隊擠下神壇,后者在空氣動力學大師紐維的幫助下,一舉成為新的雙冠王。丟失王座的本田,在1992賽季結(jié)束后選擇再次退出F1。
1994年起,本田開始為美國印地賽事提供發(fā)動機支持。1995年,本田在印地賽事的第15場比賽中首次奪冠。1996年,本田在印地全年16場比賽中11次獲勝,并贏得了年度車隊冠軍。1997年,本田又出資興建了茂木雙環(huán)賽道。
2000年-2005年,本田再次以發(fā)動機供應商身份參賽,不過成績相當平淡。2006年,本田重新以廠商車隊身份回歸F1,并在匈牙利站取得冠軍,這是本田廠隊時隔39年后取得的首場勝利。
2007-2008賽季,本田在F1中投入巨資(每年400億到500億日元的預算),不過,大投入并沒有換來大回報,他們反而連續(xù)兩年在11支車隊中排名倒數(shù)第三。2008年底,本田宣布因金融危機退出F1。
2010年,本田專為日本SUPER GT賽事GT500組別開發(fā)了HSV-010 GT賽車,該車一舉贏得年度總冠軍。2012年,本田又基于混合動力跑車CR-Z開發(fā)了一款參加SUPER GT賽事GT300組別的新賽車,該車在比賽中的最好成績是分站季軍。此外,本田還派出1.6T CIVIC賽車參加了2012賽季W(wǎng)TCC最后三站比賽,最佳戰(zhàn)績同樣是分站第3名。
結(jié)語:在日系車企中,本田既不是資歷最深的,也不是銷量最高的,但縱觀其50余年的汽車發(fā)展歷程,我們可以深刻的感受到本田的獨特,而這一切都源自“夢想的力量”(The Power of Dreams)。本田從建立之初起就開始參與賽事,并將賽車技術(shù)轉(zhuǎn)為民用,從高轉(zhuǎn)速的Type-R自然吸氣發(fā)動機,到VTEC可變氣門正時和升程技術(shù),再到NSX的鋁制輕量化車身,本田證明了其在追求性能方面的實力。另一方面,本田同樣注重可持續(xù)發(fā)展,無論是早期搭載CVCC發(fā)動機的CIVIC,還是最新的混合動力車型CR-Z,都證明了本田可以做到節(jié)能環(huán)保。如果說以上兩個方向都是本田工程師的夢想,那么本田也同樣愿意傾聽消費者的夢想,打造出人們真正需要的優(yōu)質(zhì)產(chǎn)品,CR-V、奧德賽等從轎車平臺衍生出的車型,便是這種平衡下的產(chǎn)物。有個性,夠親民,這便是筆者眼中的本田。(文/汽車之家 李伊文)
● 相關(guān)閱讀: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