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用車寶典] 如果歷數(shù)汽車上最古老的功能性零部件,你肯定能想到不少:大燈、安全帶、擋風玻璃等等,畢竟不少人都曾為它們“著書立說”。而有這么一個部件,使用頻次最高卻常常被我們忽略,它就是——外后視鏡,作為一片沒什么存在感的小鏡子,外后視鏡起源于一本《女人和汽車》,穿越百年時間,不斷提升“自我修養(yǎng)”,只為保障我們的行車安全,所以今天呢,我們就來聊聊后視鏡的前世今生。
● 概念源于一位“女司機”
視線長時間離開前方有不小的安全隱患,不過因為當時的車速慢,相關的撞車、人身傷害事故并不多,大家也都沒太在意。
雖然幫助哈羅恩奪得了冠軍,但外后視鏡的首次亮相卻也不那么完美,哈羅恩在賽后表示:“那面鏡子搖晃得太厲害,該死的,我什么也看不見!辈贿^此后,車手們還是紛紛開始效仿哈羅恩,外后視鏡在賽場中風靡起來。
而從賽場到民用,這塊小鏡子又走了10年的時間。1921年,一位名叫埃爾默·伯杰(Elmer Berger)的發(fā)明家注冊了汽車后視鏡的專利,并將其命名為“COP-SPOTTER”,隨后在自己的公司進行了批量生產,民用汽車外后視鏡這才算是正式誕生了。
從上圖中可以看到,在1937年款大眾甲殼蟲身上仍然沒有外后視鏡的身影。在當時,后視鏡更多的是以功能性配件而非原廠配置的身份存在,車主可以從后視鏡商人手里買一個,然后自己安裝在車上。在當時人們眼中,它的價值在女人身上體現(xiàn)的可能還要更多一些。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