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 美國大獎賽 赫爾姆斯·科因尼格(Helmuth Koinigg)
在賽季末收官的美國大獎賽中,年輕的奧地利車手科因尼格在第23圈時沖出賽道。他駕駛的Surtees賽車撞上并撞穿了金屬防護擋板,他的頭部被防護檔板的上半部截斷,車手當場斃命。
1975年 奧地利大獎賽 馬克·洛諾赫(Mark Donohue)
在奧地利站正賽開始前的熱身圈中發(fā)生了嚴重的事故,洛諾赫的賽車在爆胎后失控飛出賽道。他的March賽車飛過護欄撞上了一塊廣告牌,還傷及兩位賽事工作人員(其中一人死亡)。事故發(fā)生后,洛諾赫一開始還意識清楚并能說話,但之后就昏迷了,最終因傷勢過重死亡。
1977年 南非大獎賽 湯姆·普利斯(Tom Pryce)
比賽過程中,先是Shadow車隊的一輛賽車發(fā)生引擎故障,停靠在了維修區(qū)對面的緩沖區(qū)。這時工作人員準備橫穿賽道滅火,但他沒有注意到普利斯的賽車恰巧極速駛來。賽車正面撞倒了一位工作人員,普利斯則被飛起的滅火器擊中,兩人都不幸死亡。
1978年 意大利大獎賽 魯尼·皮特森(Ronnie Peterson)
比賽的發(fā)車十分混亂,第一彎的事故相當嚴重,皮特森的蓮花79賽車以200公里的時速撞向了防護墻,并著起了火。好友詹姆斯·哈特(James Hunt)將他從賽車里救出,皮特森被送到醫(yī)院時他的一條腿有7處骨折,一天之后瑞典人因并發(fā)癥去世。皮特森在參加的123場F1大獎賽中,獲得了14個桿位和10個分站冠軍。
1982年 比利時大獎賽 吉爾斯·維倫紐夫(Gilles Villeneuve)
這場比賽因為兩位法拉利隊友之間的微妙關系,而變得充滿火藥味。迪德·皮洛尼(Didier Pironi)在前一站時假借車隊指令,在比賽最后階段背叛隊友盜取冠軍的行為,徹底激怒了維倫紐夫,他發(fā)誓要在所有的比賽中擊敗皮洛尼。
周六的排位賽上,維倫紐夫的成績一直領先于皮洛尼,但在排位賽最后階段,皮洛尼做出了一個不錯的圈速,從而以0.1秒的優(yōu)勢反超維倫紐夫。盡管排位賽時間所剩無幾,場上的車輛也非常擁擠,維倫紐夫仍然決定挑戰(zhàn)皮洛尼的排位賽成績。
維倫紐夫在場上出色的表現(xiàn),使他有很大的機會擊敗隊友。此時維倫紐夫追上了約亨·馬斯(Jochen Mass)的慢車。賽會向馬斯出示藍旗,示意他給維倫紐夫讓路,但維倫紐夫并不愿意跟在慢車后面浪費時間,他選擇從右側(cè)直接超越對手,巧的是馬斯此時也做出了向右側(cè)行駛讓出賽車線的選擇。
維倫紐夫無法避免的撞上了馬斯賽車的后輪,紅色的27號法拉利瞬間沖上了天空,在與賽道護欄相撞之后支離破碎的被彈回賽道。在賽車著地的一剎那,維倫紐夫被直接甩出了賽車。隨后他被直升機送往醫(yī)院,但在當天晚上,醫(yī)生宣布了維倫紐夫的死訊。
1982年 加拿大大獎賽 里卡多·帕勒迪(Riccardo Paletti)
發(fā)車時皮洛尼沒能啟動,大多數(shù)的賽車都避開了他,但帕勒迪卻徑直撞向了這輛法拉利。皮洛尼立刻下車幫助被卡在車里的帕勒迪,F(xiàn)1醫(yī)生塞德-沃特金斯(Sid Watkins)也加入了救援。
在他們準備把帕勒迪救出來時,賽車突然起火;鹧姹缓芸鞊錅,半小時后帕勒迪被救出并立刻用直升飛機送去搶救,但此時他的生還希望已經(jīng)十分渺茫,并在兩個小時之后離開了人世。
1994年 圣馬力諾大獎賽 羅蘭德·拉森伯格(Roland Ratzenberger)
伊莫拉的排位賽中,在距離主看臺最遠的大直道上,拉森伯格賽車速度的極速上升帶來了巨大的風阻,導致前定風翼瞬間脫落卡入了賽車底盤。拉森伯格失去了對賽車的控制,在進入維倫紐夫彎之前,他以大約315公里的時速撞上了一側(cè)的水泥護墻。
經(jīng)歷了劇烈的撞擊,賽車前后部已經(jīng)完全損毀,整個車體幾乎只剩下最中間的車手座艙。拉森伯格卡在座艙中并且失去了意識,F(xiàn)1官方醫(yī)療代表在現(xiàn)場對拉森伯格進行了心肺復蘇,但是他最終仍因頸部受創(chuàng)大腦顱底骨折而死亡。
1994年 圣馬力諾大獎賽 埃爾頓·塞納(Ayrton Senna)
塞納從桿位起跑后取得領先位置,但是被邁克爾·舒馬赫(Michael Schumacher)追得很緊。比賽到了第6圈,塞納在通過塔布里羅彎(tamburello)時,賽車突然失控,以217公里的時速徑直沖向水泥護墻。
巨大的沖擊力將塞納賽車的右邊部分全部損毀,但賽車并沒有因為撞擊而停下來,慣性作用讓賽車在緩沖區(qū)不斷打轉(zhuǎn)。一截被扯斷的懸架拉桿如同魚叉般直接穿透頭盔插入塞納的頭顱中。雖然工作人員盡全力搶救,但塞納還是因這次的意外最終身亡。
“車神”塞納在其職業(yè)生涯中參加了161場F1大獎賽,共獲得41個分站冠軍、65個桿位和3次年度車手總冠軍。塞納的死在某種程度上也改變了F1的發(fā)展軌跡,國際汽聯(lián)做了很多提高比賽安全性的工作,大大降低了車禍后車手受傷甚至死亡的風險性。
F1車手死亡名單 | |||
死亡時間 | 分站 | 車手(國籍) | 所屬車隊 |
1954年 | 德國大獎賽 | Onofre Marimón (阿根廷) | 瑪莎拉蒂 |
1958年 | 法國大獎賽 | Luigi Musso (意大利) | 法拉利 |
1958年 | 德國大獎賽 | Peter Collins (英國) | 法拉利 |
1958年 | 摩洛哥大獎賽 | Stuart Lewis-Evans (英國) | Vanwall |
1960年 | 比利時大獎賽 | Chris Bristow (英國) | 庫珀 |
1960年 | 比利時大獎賽 | Alan Stacey (英國) | 蓮花 |
1961年 | 意大利大獎賽 | Wolfgang Von Trips (德國) | 法拉利 |
1964年 | 德國大獎賽 | Carel Godin (荷蘭) | 保時捷 |
1966年 | 德國大獎賽 | John Taylor (英國) | 布拉漢姆 |
1967年 | 摩納哥大獎賽 | Lorenzo Bandini (意大利) | 法拉利 |
1968年 | 法國大獎賽 | Jo Schlesser (法國) | 本田 |
1970年 | 荷蘭大獎賽 | Piers Courage (英國) | De Tomaso |
1970年 | 意大利大獎賽 | Jochen Rindt (奧地利) | 蓮花 |
1973年 | 荷蘭大獎賽 | Roger Williamson (英國) | March |
1973年 | 美國大獎賽 | François Cevert (法國) | 泰瑞爾 |
1974年 | 美國大獎賽 | Helmuth Koinigg (奧地利) | Surtees |
1975年 | 奧地利大獎賽 | Mark Donohue (美國) | Penske |
1977年 | 南非大獎賽 | Tom Pryce (英國) | Shadow |
1978年 | 意大利大獎賽 | Ronnie Peterson (瑞典) | 蓮花 |
1982年 | 比利時大獎賽 | Gilles Villeneuve (加拿大) | 法拉利 |
1982年 | 加拿大大獎賽 | Riccardo Paletti (意大利) | Osella |
1994年 | 圣馬力諾大獎賽 | Roland Ratzenberger (奧地利) | Simtek |
1994年 | 圣馬力諾大獎賽 | Ayrton Senna (巴西) | 威廉姆斯 |
總結(jié):如今的F1,安全標準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嚴格,而醫(yī)療設施也可以和大學的附屬醫(yī)院相媲美。雖然最近10多年F1基本沒有大范圍的安全改革,但細節(jié)上的改進卻不曾間斷。一路走來,F(xiàn)1車手傷亡的概率從可能性變?yōu)榱诉b遠的存在,但是永遠不可能達到零風險。因此F1必須一如既往的關注安全,只有這樣才能確保這項運動的未來。(文/汽車之家 李伊文)
●相關閱讀
印地車賽發(fā)生重大事故 惠爾登撞車身亡
http://m.bjhplwc.com/sport/201110/253361.html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