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靈精怪、小巧玲瓏,提起smart人們總是有一大堆的形容詞,而這輛輕便經濟又不失時尚的小車如今也逐漸走入了我們的生活,smart目前是戴姆勒-奔馳公司旗下子公司,由梅賽德斯-奔馳負責管理與經營,主要負責生產微型汽車,smart的總部設在德國的波布林根,而生產工廠卻坐落在法國的昂巴克,關于這個“小巧”的品牌,我們還是從頭說起。
創(chuàng)立smart品牌的想法來自瑞士手表制造商SWATCH(斯沃琪),上世紀80年代后期,生產SWATCH手表的SMH公司首席執(zhí)行官Nicolas Hayek從自己企業(yè)的手表產品中獲得了靈感,他認為當前的汽車工業(yè)在逐漸向“大而豪華”的方向發(fā)展,而忽略了一種經濟、時尚又能代步的車型,因此他決心開發(fā)出一種輕便經濟的代步小車,就像SWATCH手表一樣:小巧而時尚。
Nicolas Hayek的這種觀點在當時被稱作“Swatchmobile”,隨后Nicolas Hayek便開始在他私人的“哈克工程公司”設計研發(fā)這種微型車,起初的設計理念很簡單,可容納兩人乘坐即可,并且為了達到更高的燃油經濟性,最初新款車設計為采用混合動力系統(tǒng)。
隨著這款車的設計逐漸完成,哈耶克擔心自己的這家私人公司以及這款新車型會受到SMH的排擠甚至忽略,畢竟SMH公司的主要產品和幾乎全部生產重心都在Swatch手表身上,對于造車,SMH既不專業(yè)也毫無興趣。比起SMH,哈耶克更愿意與一家知名汽車企業(yè)進行合作,因為這樣不僅會保證汽車的質量,在降低造車成本以及此后建立分銷網絡環(huán)節(jié)也可以做到“一步到位”。
此后哈耶克與多家世界知名的汽車制造商進行了溝通與磋商,并于1991年7月初步與大眾汽車公司達成了分享發(fā)展新項目的意向協(xié)議。然而哈耶克的“smart項目”尚未執(zhí)行便被1993年走馬上任的費迪南德·皮耶希單方面終止了,當時的皮耶希剛剛就任大眾集團首席執(zhí)行官,他將大量精力投入到開發(fā)自己品牌的微型車上,這個計劃在當時被稱作“3公升汽車”,即在保證4人同時乘坐且有儲物空間的情況下,每行駛100公里僅需消耗燃油3公升,有了自己的微型車開發(fā)項目,皮耶希便在很短的時間內單方面終止了與哈耶克的合作,而此時的哈耶克早已有所察覺,在大眾方面還未挑明前便找起了“下家”。
1993年底,哈耶克開始秘密、謹慎的接觸大眾以外的汽車公司,然而結果卻并不樂觀,哈耶克的計劃在寶馬、菲亞特、通用和雷諾面前都吃了閉門羹,然而四處碰壁卻并沒有令哈耶克灰心喪氣,他倔強的要將自己的smart計劃繼續(xù)下去,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哈耶克與戴姆勒-奔馳公司達成非正式協(xié)議,合作開發(fā)smart車型。
1994年3月4日,戴姆勒-奔馳公司在斯圖加特總部召開新聞發(fā)布會,正式宣布將與SMH公司共同注資,成立奔馳微型汽車公司(MCC),SMH出資5000萬瑞士法郎,掌握公司49%的股份,而戴姆勒-奔馳公司則占有余下51%的股份。這家微型汽車公司主要負責生產的分別是奔馳公司位于斯圖加特郊區(qū)的制造工廠以及哈耶克個人組建的研發(fā)設計中心,1994年4月,奔馳微型汽車公司(MCC)總部在瑞士比爾成立了。
公司成立伊始任命了包括工程師Johann Tomforde、首席財務官Christoph Baubin以及營銷總監(jiān)Hans Jürg Schr在內的三個重要職位,這三位MCC公司第一批領導人中,有兩位來自戴姆勒-奔馳公司,營銷總監(jiān)則來自瑞士SMH。
然而開始正式研發(fā)前,新公司內部又在車款車型如何命名的問題上出現了分歧,哈耶克堅持認為這款車應該定名為“Swatchmobile”或“Swatch Car”,而戴姆勒-奔馳方面卻不認同,他們認為這款全新的微型車應該有一個更為中性、時尚的名字,經過協(xié)商,他們最終確定了一個兩全其美的名稱“smart”,它直譯為“聰明的”(也翻譯為精靈),但其實這是個“首字母縮略詞”,組成這個單詞的元素為“Swatch Mercedes Art(斯沃琪-梅賽德斯藝術),可見這個看似簡單的名字也蘊藏著深刻的含義。
1994年5月,MCC副執(zhí)行官在考察了奔馳旗下74家組裝廠后決定將位于法國Hambach(昂巴克)的工廠定為smart車型的生產工廠,該工廠也于同年12月底更名為“smartville”。Tomforde為這款車型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生產模式,即所有零部件均由MCC提供圖紙,供應商獨立組裝生產,最后再匯總到MCC的工廠進行整體裝配。由于初期MCC的組裝工廠都是用原來公司的員工進行“兼職”生產,因此省掉了許多人工方面的開支,此后MCC與多家供應商簽訂了合作協(xié)議,Faurecia的座椅、VDO的內飾、Magna的門板與底盤、Dynamit Nobel的懸架等等,幾乎所有smart車型需要的零配件都是由不同供應商單獨提供的。
90年代中期,隨著MCC公司在戴姆勒-奔馳旗下的發(fā)展走入正軌,奔馳對該公司進行了股權重組,重組后的戴姆勒-奔馳將自身占有股份增持至81%,SMH所持股份則相應的降低為19%。與此同時,MCC公司的另一家組裝工廠于1997年10月27日正式成立,這家工廠的成立引起了德法兩國政府的強烈關注,包括時任法國總統(tǒng)希拉克與德國總理赫爾穆特·科爾在內的政界要員紛紛出席,規(guī)模宏大的剪彩儀式在當年絕對算是德法兩國的“大事兒”,工廠成立后便立即推出了采用電力驅動的eco-sprinter與eco-speedster車型,不過它們最終并沒有投入量產。
1998年3月,MCC推出了第一款smart城市微型車,然而這款車卻并沒有立即投入生產,由于原型車在行駛過程中狀態(tài)并不穩(wěn)定,戴姆勒-奔馳將它的發(fā)售時間推遲到了1998年10月。
由于smart行駛不穩(wěn)定的問題遲遲得不到解決,奔馳在MCC的人事任命上做出了重大調整,由Gerhard Fritz替代Tomforde成為MCC公司的首席設計師。Gerhard Fritz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將smart原型車的底盤降低、寬度加大,并在懸掛及轉向系統(tǒng)方面做出了相應的調整,這個改變迅速奏效,smart車型很快便得以投入量產并開始銷售。
雖然這款車最終沒有像哈耶克所希望的那樣采用混合動力系統(tǒng),但它在歐洲九個國家的發(fā)售均獲得了成功,銷量大幅超出了預期,嘗到甜頭的奔馳公司此后再次增持,買下了MCC公司剩余全部股份,并于1999年1月將該公司更名為smart汽車公司,2000年,smart汽車公司徹底與SMH公司脫離,成為了戴姆勒-奔馳旗下的全資子公司。
自2000年開始,戴姆勒-奔馳汽車公司與克萊斯勒公司合并重組為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由于母公司進行了改制與重組,smart汽車公司便暫時成為了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旗下的一員,與此同時,smart車型也被改造成跑車甚至四門小型車進行出售。然而戴姆勒-奔馳與克萊斯勒的這個“一車多賣”策略卻并沒有為smart增加盈利,事實上,從2003年-2006年,smart汽車公司的虧損金額高達40多億歐元。
2006年,由于連年經營狀況不佳,戴姆勒-克萊斯勒公司只得以減少對smart的投入來挽回一些損失,smart公司的經營狀況也在這一時期走到了最低谷。好在2007年戴姆勒與克萊斯勒難以維系的合作關系宣告結束,“重獲自由”的smart再次走上了平穩(wěn)、快速的發(fā)展道路。
2007年初,smart引入全新電動版本的smart fortwo車型,并將第一代100臺smart fortwo車型投放在倫敦進行實地測試。經過了第一代的測試,奔馳于2009年正式引入第二代smart fortwo電動車,并將其投入量產,第一批生產的2000臺車共投放到了18個國家和地區(qū),而這款smart fortwo電動車也真正實現了零污染、零排放。此后奔馳繼續(xù)加大對smart車型研發(fā)的投入,并計劃于2013年第二季度在美國及歐洲首先推出第三代smart智能電力驅動車型。
小結:
堪稱史上最為“短小精悍”的smart至今已經走過了18個年頭,在它并不漫長的發(fā)展時期內,smart一如既往的保持了自己小巧、時尚的品牌形象,當然,在smart頑強生存并取得成功的背后,奔馳這個“老大哥”絕對功不可沒,無論是當初的“獨具慧眼”還是現如今的“鼎力支持”,smart這個古靈精怪的小家伙兒在奔馳大哥的身邊均得到了無微不至的“特別關注”。
總結:
除去當時尚未成型的“汽車聯盟”,奔馳在其126年漫長的發(fā)展歷程中,對品牌收購一直秉承著謹慎、嚴肅的態(tài)度,雖不輕易出手,但每逢出手必定不會讓自己與被收購車企失望。奔馳旗下的品牌并不算多,且陣線拉的很開,這就使得奔馳旗下每個品牌幾乎都要在各自的領域獨當一面,不過在這個“汽車始祖”的悉心經營下,少而精的奔馳家族卻又在各個領域保持領先,寧缺毋濫,在品牌收購的問題上,奔馳的眼里可不揉沙子。(文/圖 汽車之家 陳雷)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