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新能源技術] 說起無線充電技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早就開始使用了,包括智能手機、耳機、鼠標、牙刷都能夠實現(xiàn)無線充電,而車輛無線充電技術也在好幾年前就被研究出來了,因其便捷、步驟簡單的充電方式讓其一度成為未來充電技術的發(fā)展方向?蓭啄赀^去了,無線充電技術在手機等消費級市場上發(fā)展得一片紅火,但在量產(chǎn)車型上卻鮮少出現(xiàn)?無線充電技術真的就不香了嗎?是什么制約了它的推廣普及?
一、無線充電是怎么回事?
無論是手機的無線充電還是車輛的無線充電,它們最基本的原理都是一致的。充電器與用電裝置之間不用電線連接,通過電磁場傳送能量。目前主流的無線充電有四種方式,電磁感應式、磁場共振式、電場耦合式、無線電波式,手機和車輛上主要應用的是前兩種方式。
如今市面上越來越多的手機也具備了無線充電功能,而且隨著該項技術的普及,相應的標準也應用而生,只要符合同一個標準,發(fā)射線圈和接收線圈可以感應耦合,那同一個充電座就能給不同的手機甚至是電子設備充電。我們國家在2010年將無線充電聯(lián)盟的Qi無線充電標準引入國內,這也是為什么在不少電子設備的無線充電器上可以看到Qi標志的原因。不過像手機無線充電這種感應式充電技術有一個缺點:發(fā)射線圈和接收線圈對位置的要求比較高,線圈耦合對失調性非常敏感,位置對不齊就會讓充電效率大大降低甚至無法傳遞電流。
這對于該技術應用在車輛上提出了較大的挑戰(zhàn),雖然我們可以將發(fā)射線圈固定,通常的做法是使用一個類似充電墊的東西固定在地上,但接受線圈是被安裝在移動的車輛上,如何保證每次充電,車輛都能停在精準的位置上,而不用為了充電來來回回挪車?
該充電系統(tǒng)停車位置縱向最多偏差7厘米,橫向最多偏差14cm,可以提供3.2kW的無線充電功率,相當于普通交流慢充充電樁的功率,以寶馬530Le 9.4kWh的電池組計算,充滿電的時間約為3個小時。
既然感應式充電這么麻煩,有不少企業(yè)就另辟蹊徑,采用磁場共振式技術。簡單來說,就是發(fā)射線圈和接收線圈只要具有相同的共振頻率,就能夠傳遞電能。這種方式對于兩個線圈的位置要求相對低一些,從技術的角度來說,它為動態(tài)充電也提供可能,即在道路內鋪設發(fā)射線圈,車輛可以邊開邊充電。
高通曾經(jīng)在寶馬i系列、日產(chǎn)聆風以及雷諾ZOE等車型上進行過測試,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田的無線充電技術也采用磁場共振式無線充電技術,在2019年CES上,本田還展示了基于V2G的無線充電技術,只要充電座和被接收器只要有80%的面積重合,就可以為車輛充電。
無線充電擺脫了線纜的束縛,不用再插拔笨重的充電槍,即停即充,而且從上面的介紹來看,無線充電技術已經(jīng)可以進入量產(chǎn)階段了,但為什么它沒有向有線充電一樣普及呢?到底是什么阻礙了它前進的腳步?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