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保留現(xiàn)有設計語言,做出更加柔和優(yōu)雅的處理手法
縱觀現(xiàn)階段“律動設計”體系下的榮威車型(想了解律動設計?點這里:上汽律動設計解讀),從概念車Vision-R到量產(chǎn)車型,它們都比較趨于采用直線線條來展現(xiàn)其設計方面的力量感,型面上也趨于平整立體,凸顯力量感,一改早期榮威的設計語言。這樣的設計特點在當下世界設計潮流屬于比較流行的元素,車型耐看而動感,還具備一定程度的豪華精致感。
不過,這并沒有讓邵景峰及其設計團隊停止嘗試的腳步,榮威Ei5就做出了一些變化,從設計語言的角度來說,雖然它也是律動設計下的一款車型,但在理念層面上,設計師邵景峰說這臺車的“律<動”,要做出更加感性優(yōu)雅的造型出來。
(欲了解榮威Vision-E設計語言?點這里:榮威Vision-E設計解讀)
那么為何他們突然間要將未來的一部分新能源車型轉變成感性設計呢?這就要提到在設計領域里十分有趣的“循環(huán)關系”:如果你對汽車設計有一定了解,那么直線與曲線、平面與曲面的交替流行趨勢你一定曾注意到過。在50-60年代,汽車設計還都很崇尚于采用曲面和曲線;到了70-80年代,直線與平面流行風格成為了時尚;90年代-21世紀初,曲線與曲面的回歸讓這種風格在次成為趨勢;如今,絕大多數(shù)車企又喜歡采用棱角化處理,也可以看做是一種直線平面的變種設計。
這種較之前產(chǎn)品而言更感性的設計體現(xiàn),其實正是體現(xiàn)在了這些方面:在保留原有設計語言的同時,做出一定柔美化手法處理,從一些直線形面設計改為曲線和曲面,進而達到更加優(yōu)雅、流暢而性感的視覺感受。而這些處理做法在某些方面與獵裝車型又不謀而合,所以這么看來,它的外觀似乎并不那么簡單。
- 感性設計從何而來?
既要保留家族語言,又要在此基礎上做出感性出來。雖然在榮威Vision-E上我們可見一斑,但落實到實車上,他們又是通過哪些設計細節(jié)來表達這一做法的呢?我們從頭到尾來看一下。
說到車頭,值得多說一句的是,它并不像很多電動車那樣采用了“無前進氣格柵”造型設計,而是保留了傳統(tǒng)車型上面的造型。這樣的做法一方面是為了迎合家族語言,強化品牌設計特點,另一方面是在于他們并不希望該車因為過分強調“純電動化”而帶來難以接受的審美效果。就好比人沒了鼻子(腦補一下伏地魔),沒有前進氣格柵的車,看上去確實有些不自然。
腰線上的這種突破,其實在設計初期也曾辯證了很久:在最早的設計當中,該車的腰線是要延續(xù)以往量產(chǎn)車型上平直向上的走勢,然而在考慮該車要打造“優(yōu)雅柔和”審美的時候,他們認為平直腰線并不能表達出這種定位的效果,而后反復推敲,最終確定了現(xiàn)在這種雙曲線腰線配合大曲率形面的車側設計。
值得一說的是,其實在這款車最早的設計方案當中,他們曾考慮過“懸浮車頂”設計,也就是現(xiàn)在流行的隱藏式黑色D柱設計。然而在嘗試過后,他們認為懸浮車頂雖然看起來很酷,但從視覺角度來講會降低人們對這臺車的安全感,并且整體造型不夠優(yōu)雅,故最終采用了圖中這樣延伸鍍鉻裝飾條,但卻保留傳統(tǒng)D柱的“半懸浮”設計。
相比較車頭來說,我個人認為該車車尾的設計與以往車型相比差異很大,這樣的視覺感官主要是源于它在型面上的變革:從棱角化變成圓潤化。雖然從功能設計區(qū)域和設計比例上來看,榮威Ei5與榮威RX5、RX3區(qū)別不大,但就是這種型面上的改變,讓其看上去更加飽滿。
在內飾設計方面,雖然該車采用了全新榮威電動車平臺構架,但它的內飾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科幻”,究其原因,其實與整車的設計語言是保持一致的:在邵景峰及其團隊看來,這臺車不應該給人以過度概念化的感覺,反而是要設計的“更親民”,更像一臺傳統(tǒng)車,讓消費者更容易去接受它。
編輯點評:
實話實話,這車的定位還真挺出人意料的:電動旅行車,這樣的定位相信在全世界也是屈指可數(shù)。榮威Ei5的這種定位究竟在未來會是什么結果,我不敢下結論。雖然它依舊是城市用車,但它這種旅行車身份的定位,相信能夠打動不少想要感受旅行車生活的人,畢竟在優(yōu)雅的同時,它還很實用,何樂而不為呢?(文/圖 汽車之家 舒寧)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