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技術] 隨著全新X1上市,寶馬品牌第三款前置前驅的車型登堂入室。事實上,這并不是寶馬第一款前置前驅的車型了,寶馬2系旅行車和多功能旅行車開創(chuàng)先河后,剛剛完成換代的X1緊隨其后,未來,寶馬轎車產品線中最小的家伙1系也將完成由前置后驅到前置前驅的蛻變。有人說,這都是平臺的錯。事實果真如此嗎?平臺就等于底盤?平臺究竟是個什么玩意?它和我們買車有什么直接關系?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從今天起開始為您詳細梳理各大汽車廠商平臺那些事兒,作為序幕的這篇文章首先聊聊關于平臺必懂的知識。
■ 平臺到底是什么?
英語中Car Platform便是我們口中汽車平臺一詞的來源,近年來被炒得火熱的模塊化概念亦是其最新理念的體現。實際上,它并不是全新的事物,現代轎車平臺雛形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初期福特T型車的輝煌年代。當時車輛整個傳動系統和行駛機構均安裝在底盤車架上,并與車身分離,在這個基礎上通過改變部分結構,就能完成三廂車型、敞篷車以至于小貨車的制造,加上亨利·福特天才般的引入流水線作業(yè)方法,使得汽車生產效率得到大幅提升。
當時的情況下,亨利·福特自然不能拋棄已經展露巨大優(yōu)勢的流水線式生產,因此他自然而然的想到在現有車型基礎上稍加改進推出新車型的點子。不過,此時還稱不上是真正意義上的平臺化生產,這僅僅是其雛形。
早期的車輛結構相對簡單,亨利·福特得以有機會通過使用絕大部分相同零件,替換小部分零件的方法完成制造不同車型的目標。不過隨著汽車工業(yè)的不斷發(fā)展,汽車由非承載式車身逐漸向承載式車身過渡,機械結構同時日漸復雜,通過簡單替換零件的方法已經無法做到快速研發(fā)、生產不同車型的目的。此時,如何降低成本,推出多種車型占領市場的問題被真正提上議事日程。于是,開發(fā)階段便削減不同零件應用,增大共享零件的平臺化設計思路浮出水面。
從上面簡單的平臺歷史中可以看到,廣義上講平臺其實是包含了整套的車輛研發(fā)、生產制造環(huán)節(jié)。不同類型的產品共用一個平臺可以極大程度節(jié)約開發(fā)成本,我們常說的底盤則只是其中一個組成部分。
■ 同平臺等于同底盤?
在很多人的口中,平臺就等同于相同的底盤,情況并不盡然。從上面的歷史沿襲中可以看到平臺實際上是營造區(qū)別的重要工具,具體講是滲透在車輛研發(fā)、制造的全部環(huán)節(jié),底盤則只是平臺計劃中的一環(huán)。也就是說,同一平臺可以擁有不同底盤,而擁有同一底盤結構的車型不一定來自同一平臺。
看懂了上面這張圖,想必您已經了解了平臺并不等于底盤。對于企業(yè)而言,底盤僅僅是平臺中的一環(huán),只相當于小龍女的白袍或者發(fā)飾這些表面的特征,隱藏在后面不同定位、需求以及那個看不到、摸不著的內涵才是平臺的靈魂。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