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駕駛感受與測試成績
開車嘛,當然是先感受坐在駕駛席上舒不舒服,C50與G6的座椅也側面反映出了兩款車的定位差別,C50座椅各個方向的支撐性與包裹性都很到位,身體與座椅可以很好的貼合。美中不足的就是座椅的填充物有些硬,開時間久了腰部會有些酸。
G6的座椅設計的初衷就是讓駕駛員可以很舒服的乘坐,整體都很柔軟,坐進去有點陷入沙發(fā)的感覺,幾乎沒有什么包裹性,不過走舒適路線的車一般都不會太在意這些,對于體型偏胖的朋友來說還會更舒適一些。
兩輛車都是1.5T的發(fā)動機,輸出特性不太一樣,不過在低轉速時候動力都不夠充沛。此時兩車的動力表現都與自然吸氣小排量家用車無異,即使深踩油門也只能耐心等待轉速的上升。
當轉速提升至2500轉左右,兩車的馬力都開始涌現,C50不能提供很突兀的那種推背感,說簡單點就是不像一臺渦輪車的感覺。持續(xù)踩油門加速,速度線性上升,整個加速力道都比較平均,沒有一個明顯的渦輪爆發(fā)點,持續(xù)到5000轉也不會有很明顯的衰退。駕駛C50時感覺更多的是“平順”,這也讓我們會產生一種是不是C50搭載了一臺排量稍大一些自然吸氣發(fā)動機的錯覺。
G6的動力輸出特性是更偏重于中段爆發(fā),而低速以及高速階段動力表現都很一般。以實際駕駛感受來看將轉速控制在3000轉以上,G6提供的加速感絕對是同級別中最強的,渦輪介入工作時很明顯,加速力道可以持續(xù)到120km/h才開始放緩,確實無愧于154馬力的最大功率,和C50相比G6在路上的表現更勝一籌,作為一款家用車這種動力表現已經是綽綽有余了。
行駛在路上,C50來自老款思域的前麥弗遜后雙橫臂懸架結構保留了傳統的運動風格,配合手感不錯的小號方向盤,方向指向性與路面信息的回饋都很清晰。高速過彎時車身整體感很強,車尾積極的跟隨著車頭運動,不過偏硬朗的懸掛在舒適性上還會打一些折扣,遇到什么細碎的小顛簸還可以應付過濾掉,碰到大點坑洼什么的可就擔不住了,懸掛會非常直接的反饋這些震動給車內乘客。
比亞迪G6的底盤完全就是注重了家庭使用,前雙橫臂后五連桿獨立懸架調校的非常軟,抱著怎么舒服怎么來的態(tài)度,更多的為了后排乘客乘坐舒適度去考慮。在操控性方面G6就顯得不那么游刃有余,極限來的較早,入彎速度稍快車身就會有較大側傾,無法給予駕駛者更多的信心。
● 加速對比測試
相信大家已經非常期待這個環(huán)節(jié)了,兩款1.5T的發(fā)動機最終誰會率先沖過終點?大家看了下面的圖可能心中可能會答案了,具體中間都發(fā)生了些什么我們繼續(xù)往下看。
在0-100km/h加速對比測試中,長城C50將轉速保持在3000轉左右,輪胎會伴隨幾聲短暫的尖叫之后便恢復了抓地力,憑借著體重較輕的優(yōu)勢先拔頭籌。而比亞迪G6由于扭矩相對于佳通輪胎來說過于強大,會有一段長時間的打滑動作。在換入2擋時,比亞迪G6的變速箱跟不上快速換擋的節(jié)奏,掛擋行程偏長,入擋手感有點生澀,耽誤了大概有半秒左右。C50則一直持續(xù)保持領先并以0.62秒的優(yōu)勢沖過終點。
★ 為什么看似參數一般的C50還可以贏得比賽
比亞迪G6采用了自主品牌中非常常見的佳通comfort 221系列,專門主打靜音與舒適性,應付一般小排量自然吸氣的家用車都足夠用。不過這次比亞迪貌似選錯了鞋,205mm的寬度還不足以抵抗起步時最大扭矩的爆發(fā),伴隨著尖銳的響胎聲音在地面上拉出了很長一條輪胎痕跡。C50相對匹配的就相對很和諧一些,這套輪胎對付C50的扭矩沒有太多的吃不消。所以想跑得快不能光只能靠增大馬力,如何將各個部件匹配的更加均衡才是王道。還有一點值得關注,C50可以使用2擋突破100km/h,比G6省去了一次換擋時間。
● 緊急制動測試
不夠給力的輪胎讓G6在加速時已經吃了不少虧,全力剎車的時候輪胎依舊拖了后腿。
在緊急制動測試環(huán)節(jié)中,C50依舊領先于比亞迪G6,剎車踏板踩下去感覺非常飽滿有力,整段阻尼都很平均,最終40米出頭的成績也印證了這點。比亞迪G6那4條抓地力不足的輪胎與偏軟的懸掛依然沒有放過它,明顯下探的車頭幾乎都快蹭到地面了,ABS賣力的工作著卻無濟于事,導致G6的剎車成績比C50要多出了3米。
43米的剎車成績在我們的榜單中屬于合格的,不過我們建議您可以更換成更寬一個級別的輪胎更好的對應發(fā)動機的扭矩輸出,還可以提高行車安全。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