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乘坐空間沒有帶來讓人意外的表現(xiàn)
馬自達CX-5的軸距為2700mm,這個軸距數(shù)據跟大眾途觀(2684mm)、本田CR-V(2620mm)、斯巴魯XV(2635mm)等主要競爭對手相比都有不錯的優(yōu)勢。至于這樣的優(yōu)勢是否會帶來更好的空間表現(xiàn),下面的實際體驗會給出答案。
身高1.79米的我,調節(jié)好適合自己的駕駛坐姿后(此時座位為最低位置),坐在前排做體驗時,頭部大約有一拳三指的空間;保持前排座椅調節(jié)不變,當我坐在后排做體驗時,頭部有一拳多點的空間,而腿部則有一拳兩指的空間。由此看來,軸距占一定優(yōu)勢的馬自達CX-5在實際空間表現(xiàn)方面并沒有帶來讓人意外的表現(xiàn),與競爭對手相比也沒有突出的優(yōu)勢。
車內儲物格數(shù)量可以滿足到日常使用的需求,經常觸及的地方都可以找到對應的儲物格,而且儲物格的空間較大。在常規(guī)狀態(tài)下,馬自達CX-5的后備廂就可以提供一個足夠寬敞而規(guī)整的空間,后排座椅還支持4:2:4的比例分折放倒,在有需要的時候可以為行李廂擴大容積。在后排座椅完全放倒的狀態(tài)下,車內會形成一個近乎于平坦的空間,實用性極強。長途旅行找不到住處的時候,它應該能幫你解決燃眉之急。
之前我的同事劉昱昕已經對這款車進行了詳細的介紹,想更深入了解的朋友請點擊下面的圖片:
● SKYACTIV(創(chuàng)馳藍天)技術不僅在于發(fā)動機
SKYACTIV(創(chuàng)馳藍天)是馬自達CX-5帶入國內的一款重要的創(chuàng)新技術,它是馬自達一系列基于現(xiàn)有汽車工業(yè)技術的新技術集合,其中包括了柴油機、汽油機、變速器、車身和底盤技術。這套技術的重點在于提升車輛的經濟性,因此更具新意的動力設計就是技術上的重中之重。在更經濟環(huán)保的同時,SKYACTIV的技術重點也包含了提升車輛的安全性,因此車身、懸掛等技術也同樣是SKYACTIV的核心。目前,SKYACTIV技術仍然是以內燃機為主,到計劃后期(2015-2020年),啟停、能量回收等混動技術的比重馬自達汽車會逐步加大,未來電動車也開始成為發(fā)展的重點。
實際上,首先配備SKYACTIV(創(chuàng)馳藍天)技術的第一款車型是馬自達DEMIO,緊接著是馬自達AXELA。但這兩款車僅是把SKYACTIV(創(chuàng)馳藍天)技術應用在發(fā)動機上,并非嚴格定義上完全使用了這套技術。正如上面所說,SKYACTIV(創(chuàng)馳藍天)技術的核心除了發(fā)動機技術,還包含了車身、懸掛等技術。換句話說,真正意義上完全采用這套技術的車型應該是馬自達CX-5。
馬自達CX-5與競爭對手動力參數(shù)對比 | ||||
馬自達CX-5 | 本田CR-V | 大眾途觀 | 斯巴魯XV | |
排量 | 2.0L | 2.0L | 1.8T | 2.0L |
最大功率 | 155馬力(114kW) | 155馬力(114kW) | 160馬力(118kW) | 150馬力(110kW) |
最大扭矩 | 200 N·m | 190 N·m | 250N·m | 196 N·m |
首先來看發(fā)動機方面,馬自達CX-5搭載的是2.0L SKYACTIV-G發(fā)動機,它的最大特點是高達13:1的壓縮比。為了實現(xiàn)如此高的壓縮比,它采用了4-2-1排氣、獨特設計的燃燒室等部件。除了發(fā)動機采用高壓縮比技術外,為了進一步提升經濟性,馬自達還針對發(fā)動機的曲軸、活塞連桿等部件進行了“瘦身”處理。這樣做的道理很簡單,部件越輕越省力,做功越少,經濟性也自然有所提升。得益于上述方面的改進,目前馬自達CX-5的這臺發(fā)動機的最大功率為:155馬力(114kW)/6000rpm,最大扭矩:200N·m/4000rpm,較之于2.0升MZR發(fā)動機有所提升。
至于消費者最為關心的燃油使用問題,答案已經在很早之前已經揭曉,它可以燒93#汽油,這點比較親民。但是具體油耗是多少,我們此次只是簡單的試駕體驗,無法給出答案。不過未來我們拿到單體測試車之后,一定會進行詳細的油耗測試,到時候將會為大家展示其真實油耗水平。
其次是變速箱方面,馬自達CX-5使用的是6擋手自一體變速箱(SKYACTIV-DRIVE),它的特點在于在液力變矩器里面的鎖止離合器可以提前進行鎖止,并不像普通AT變速箱只能在最高擋位時才會起到鎖止功能,這樣很好地解決了AT變速箱在傳遞動力同時緩沖換擋沖擊的液力變矩器上面的動力損耗,從而提升了傳動效率。
然后是車身技術方面,SKYACTIV-BODY代表著SKYACTIV系列中的車身制造技術,主要是通過各種優(yōu)化手段——比如新的發(fā)動機艙緩沖結構,以及更簡潔的車底加強梁,同時更多采用高強度鋼材和鋁材料,讓車輛的車身強度提升的同時,也可以起到輕量化的效果,按照馬自達工程師的預期,這樣綜合下來,可以讓車身整體剛性提升30%,但車身重量卻可以降低8%。
最后是底盤技術方面,與前面幾項技術重點在于簡化、減重、強調經濟性不同,在底盤方面(SKYACTIV-CHASSIS)它卻是走了強化操控和主動安全性的路線。由此看來,它并沒有拋離馬自達的運動傳統(tǒng)。之前有部分人認為它的底盤照搬了馬自達3,但事實并非如此,它在馬自達3的底盤的基礎上進行了很大的改進,最明顯的地方是采用了SKYACTIV-CHASSIS技術的車輛懸架副車架部分的尺寸和強度有了不少的提升,這種做法有助于提升懸架的極限,同時對舒適性也有所改善。
如果你想對馬自達SKYACTIV創(chuàng)馳藍天技術有更入的了解,請點擊下面的圖片: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