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技術] 本屆上海車展媒體日已經落下帷幕,之后便是公眾開放日的展覽。雖然因為去年疫情的原因,導致今年的新車較多,但這并沒有讓我們眼花繚亂,反而可以看到某些趨同化的特質,比如電氣化、智能化。其展現(xiàn)在消費者面前的就是智能駕駛、智能座艙變得更為普及,傳統(tǒng)的動力和技術進一步被弱化。同時,國內外供應商、科技公司全面崛起,芯片、激光雷達、通信等熱門話題大放異彩。這篇文章我就為大家梳理一些本屆車展上,在智能駕駛領域頗有亮點的車型,它們都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呢?
●激光雷達加速落地,量產車開始搭載
●新勢力車企用自動駕駛提升自我品牌,傳統(tǒng)車企穩(wěn)步推進
●互聯(lián)網巨頭殺入汽車市場,實力強勁,玩法各異
○極狐擁抱華為
在智能駕駛方面,本屆車展讓我印象最深的當屬阿爾法S 華為Hi版這臺車。車展前夜,B站和微博上曾經流出了一臺車在鬧市區(qū)自動駕駛的視頻,從視頻上看整個駕駛過程十分嫻熟,無論是躲避突然出現(xiàn)的行人還是車旁的外賣小哥,車子都能很好的自行去處理。
后來聽同事介紹這是極狐阿爾法S 華為Hi版的一個簡單體驗。沒想到在參觀華為展臺的時候,意外發(fā)現(xiàn)了這臺阿爾法S 華為Hi版。
從視頻我們可以看到這臺極狐阿爾法S可以實現(xiàn)各種復雜的操作,這背后的支持就是華為強大的軟硬件。
這34個傳感器,從激光雷達到攝像頭全部都是出自華為之手,可以看出華為的產品線之全面。
三顆激光雷達皆為96線的固態(tài)激光雷達(MEMS),其中車側的兩顆激光雷達可以類似廣角的近場激光雷達,探測距離為70-80m,水平視場角在120°左右,而位于車頭的激光雷達探測距離會更長,大概在150m左右。車頭部分除了激光雷達之外,同樣還布置了3顆毫米波雷達,這三個毫米波雷達同樣處于車頭兩側和車頭正前方的位置,它的作用和激光雷達一樣,在行駛時會和激光雷達同時工作。
這些不同種類的傳感器會相互融合,以此達到對周圍環(huán)境更好的感知,并彼此之間形成冗余。除了硬件,這臺車在智能駕駛方面的軟實力也很強。華為具有地圖測繪資質,因此華為自研了高精度地圖,這臺車也加入了華為的高精度地圖。自動駕駛平臺方面,華為提供的芯片算力達到352萬億次每秒,超過特斯拉144萬億次每秒的算力一倍還多,激光雷達+高算力芯片,可以完成視頻中呈現(xiàn)的那些復雜情景自然也不足為奇了。
小結:極狐阿爾法S 華為Hi版的量產車需要在年底才能上市,但這臺車在軟硬件方面已經展現(xiàn)出強大的實力,就像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一樣,量產車搭載三顆激光雷達,已經超出了我們的想象,這臺車能否讓現(xiàn)階段量產智能駕駛技術達到一個新高度,我們拭目以待。
○小鵬P5開放城市NGP
53小時訂單破萬,這估計是消費者對小鵬P5最大的肯定。作為小鵬首臺搭載激光雷達的轎車,雖然定位比P7略低,但這臺車的技術實力卻一點也不差,最大的亮點也同樣是智能駕駛。
除此之外,小鵬的傳統(tǒng)強項視覺感知也沒有因為激光雷達的裝配而取消。前擋風玻璃下面依然采用了三目攝像頭,車側加入了5個駕駛輔助攝像頭,除此之外還有5個毫米波雷達與所有的傳感器進行多重感知,多重冗余。
小結:和極狐一樣,小鵬P5也在技術路線上對特斯拉發(fā)起了挑戰(zhàn),32個智能駕駛傳感器同極狐阿爾法S一樣對特斯拉Model 3形成了基礎硬件上的碾壓,當然也缺不了Xavier計算平臺。根據(jù)之前P7的表現(xiàn),相信配置了激光雷達的P5在智能駕駛方面絕對會更上一層樓。
○傳統(tǒng)車企又使用了哪些新技術?
相比小鵬、極狐這樣的新勢力,脫胎于上汽乘用車的R汽車品牌雖然“年輕”,但依然可以看做是傳統(tǒng)車企對未來汽車的思考。在他們的新車上,智能駕駛這個概念也變得十分重要。
和新勢力類似,R汽車在智能駕駛方面也采用激光雷達的方案,不過在激光雷達的基礎上,還額外增加了4D成像雷達。4D成像雷達本質也是毫米波雷達,這種毫米波雷達是大陸、博世、安波福等老牌供應商推崇的路線,對于這些供應商來說,它們在毫米波雷達上有豐富的技術儲備,另一方面這些老牌供應商在激光雷達領域的話語權沒有那么重,所以它們還在挖掘毫米波雷達的潛力。
4D成像雷達就是這樣的一個產品,它的成本相比激光雷達要低,可以在繼承傳統(tǒng)毫米波雷達測距、測速能力的同時,提升分辨率、探測范圍等,類似道路上龍門架等復雜物體都可以進行識別。
其他的硬件還包括毫米波雷達和超聲波雷達,同樣也加入了高精度地圖,從技術路線上和新勢力的廠家一樣,注重視覺識別,引入高精度地圖,加強平臺算力。
無獨有偶,奔馳在此次上海也展示了自己對未來,對智能化的思考。具象化的產品就是奔馳EQS。關于這臺車的詳細技術解析大家可以參閱這篇文章,這里我們來說說智能駕駛方面奔馳是怎么考慮的。
德國的版本加入了高精度地圖作為智能駕駛功能的補充,但當EQS進入國內后還不清楚是否會有高精度地圖進行輔助。
從目前EQS的智能駕駛功能來看,奔馳這樣老牌豪華車企在智能駕駛方面并沒有做到引領潮流。駕駛輔助功能的普及略慢于中國品牌,我們可以說保守也可以說是謹慎。實際上,包括寶馬、奧迪在此次車展也沒有太多關于智能駕駛功能的展示。但這些廠商并不是沒有相關技術的積累,而是在量產上車方面依然保持著克制。
小結:去年,我們曾經進行了自動駕駛產業(yè)鏈的對話,我們拜訪了大量的激光雷達企業(yè)。當時我們對激光雷達的具體的上車時間大概預測是3年之內。但這次上海車展的表現(xiàn)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至少有5家車企明確表示已經上車了固態(tài)激光雷達,同時搭載了高精度地圖。這釋放出的信號不是簡單的硬件成本增加,智能駕駛的配置更多,背后傳遞出來的是自動駕駛的加速到來,汽車行業(yè)在電氣化方面的發(fā)展已經正式進入了快車道,當高端傳感器被車企們普遍認可和上車后,迭代速度更快的軟件將迅速改變人們的駕駛習慣和駕駛方式,自動駕駛已然加速向我們駛來。
相比車企,供應商們展示的技術可以更好的讓我們把握汽車發(fā)展的脈搏。另一方面,隨著中國互聯(lián)網巨頭們的進場,我們也能比較出傳統(tǒng)供應商們和國內互聯(lián)網巨頭的不同。
我們先來看看傳統(tǒng)國外供應商。本次車展上博世、采埃孚、大陸、安波福、法雷奧悉數(shù)登場,雖然每家供應商主攻的產品不同,但大概都集中在智能駕駛軟硬件方案、智能座艙、自動泊車、安全硬件等等。
高級駕駛輔助部分則主要集中在全棧的傳感器組合供應,包括毫米波雷達、攝像頭、超聲波雷達和環(huán)視攝像頭,其中毫米波雷達為第五代產品,探測距離高達210米,視場角達120°。攝像頭則將人工智能和計算機視覺算法進行了結合,以此提升攝像頭的魯棒性和安全性。超聲波雷達可以實現(xiàn)制動和自動泊車功能。另外,博世也在進行激光雷達的自研,但是目前并沒有量產產品。
它本質是一個計算平臺,可以為區(qū)域控制器或者中央域控制器提供計算支持,以此滿足自動駕駛或者駕駛輔助的需求。
別克GL8便是這個新平臺的產品,從體驗上看是十分不錯的。另外,安波福的這個全新ADAS平臺也集成了智能座艙,這個智能座艙既包含軟件端也包含硬件。
總的來說,傳統(tǒng)的老牌供應商在智能駕駛領域都有了較為全面的產品線,同時可以依靠產品的可靠性、產量車企們形成吸引力,不過激光雷達、自動駕駛軟件系統(tǒng)相對來說展示的較少。
○科技巨頭入場,競爭與合作同在
相比國外供應商,中國供應商則主要體現(xiàn)在科技巨頭的強勢出擊,它們挑戰(zhàn)的領域一個是芯片,一個是智能駕駛。
我們先說芯片。芯片方面主要集中在地平線和黑芝麻兩家企業(yè)。地平線主要為AI芯片為主,比如征程2和征程3等。
當然,地平線也不是沒有高算力芯片,比如征程5的算力就高達96TOPS,不過目前還沒有正式量產。
但就目前來看,地平線并不是單一的售賣芯片,它們也對芯片的功能進行了延伸,比如依靠征程3打造全棧式的駕駛輔助方案也在它們的產品之內。
對于兩家芯片廠商來說,他們的產品皆達到了目前市場的主流水平,高端產品已經超越了特斯拉的FSD芯片,同時在成本和服務方面也很有優(yōu)勢。實際上,手機芯片市場已經給我們上了很好的一課,把握住汽車市場的芯片不受制于人,才能真正推動汽車智能化的進步。
○華為+大疆,供應商行業(yè)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至于智能駕駛方面,華為和大疆絕對是攪動市場的兩條大鱷。華為自動駕駛全棧式的軟硬件產品已經直接在極狐阿爾法S Hi版本上裝車量產。
和華為不同,大疆雖然有價格較高的激光雷達產品,但它在現(xiàn)階段反而更推崇低成本的傳感器策略。
通過大疆雙目立體視覺技術,無需提前訓練學習即可準確檢測任意障礙物,即使在車道線新舊線同時存在及無車道線等道路狀況下,也能精準融合環(huán)境動靜態(tài)信息,實現(xiàn)穩(wěn)定駕駛。
這次大疆就以此推出了兩個系列產品,一個是D80系列,一個是D130系列。D80系列覆蓋0至80km/h 速度區(qū)間,適用于城市快速路等場景。大疆智能駕駛D130系列覆蓋0至130 km/h速度區(qū)間,適用于高速路等場景。除此之外還有自動泊車的相關系統(tǒng)等。
在產品落地方面,五菱表示已經和大疆進行了合作,10萬之內的五菱就會配置大疆的雙目攝像頭,看來最便宜的智能汽車很快就會來到我們身邊了。
對于華為和大疆這兩家公司,顯然玩法是不一樣的。華為在智能駕駛方面更偏向高算力,高性能的方案,硬件匹配向自動駕駛看齊,用L4的能力去碾壓L2的功能,同時軟硬件方面大而全,感知硬件、高精度地圖、自動駕駛平臺一應俱全。大疆則繼承了無人機領域優(yōu)勢,在激光雷達、空間技術方面有很強的優(yōu)勢,表現(xiàn)在產品上就是更專注視覺產品的研發(fā),同時總體成本也更低,對于更注重成本的車企來說或許是個很好的選擇。
總結:通過對車企和供應商的梳理,我們來預估汽車市場的一個大致脈絡。新車方面,智能化的需求推動激光雷達、4D成像雷達上車,而這些硬件反過來提升了駕駛輔助的能力,自動駕駛正加速到來;供應商方面,科技大佬們正式進入汽車行業(yè),挑戰(zhàn)和機遇同在,華為、大疆可能會吃掉傳統(tǒng)供應商的蛋糕,但也有可能因為合作而催生出更多的資源?偟膩碚f,智能化在車企和供應商的推動下正加速向我們走來,中國企業(yè)不再是追隨者,而正向創(chuàng)造者轉變。(圖/文 汽車之家 冷曉陽)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