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很多事物的發(fā)展過程類似,在大規(guī)模普及之前,扁平化設計也經(jīng)歷了漫長的演變過程。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起源于海報、封繪的手法在電子消費品領域大放異彩。
值得注意的是,iOS的早期UI并非是扁平化,而是擬物化的。沒錯,這里首先要注意的是與扁平化對應的并非是3D化,而是擬物化。
扁平化設計在手機UI上大放異彩后,迅速成為了一種設計趨勢,能掀起流行浪潮必然有其原因。
在今天這個“碎片化”的時代,信息量大幅增長,這意味著個體獲得信息的時間更為寶貴,如何在短時間內(nèi)獲取更多內(nèi)容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隨著各類移動端設備層出不窮,硬件升級、迭代速度加快,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硬件升級明顯優(yōu)化了視覺效果、使用感受,但在硬件升級速度趨緩后,軟件層面的拼殺開始了。
突飛猛進的視覺效果引發(fā)了能耗上漲,與電腦這類持續(xù)外界電源的電子設備不同,手機這類移動設備的耗電量與續(xù)航明顯影響使用感受。扁平化設計特效更少的特點正好契合了廠商的需求。
由于載體的變化,屏幕亦或者說顯示的介質(zhì)逐漸縮小,更富有張力的擬物化設計在很多情況下辨識度下降,這也促進了扁平化設計。另一方面,更少的動畫效果、更簡單的圖表也減少了對存儲空間的侵占。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