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底盤解析] 中國人太喜歡SUV了,以至于近些年很多車企都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了SUV上,尤其是10-15萬元這一級別更是中國品牌車企的兵家必爭之地,然而任何一名上場的新兵,如果定位于緊湊型SUV的話,消費者都免不了拿它去和長安CS75比一比,畢竟三四年前上市的它算是這個“段位”的老手了。今天挑戰(zhàn)它的是江淮瑞風S7!
● 對比車型簡介
瑞風S7在2017年6月份正式上市,作為目前江淮旗下最大號的SUV,它依然定位于緊湊型SUV。從車身尺寸上來看,無論是軸距還是長寬高,瑞風S7都要比長安CS75大一圈,但兩者的售價區(qū)間有著不少重疊。因此,很多消費者便在它和同級別老將長安CS75之間糾結起來了。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瑞風S7有著越級的車身尺寸,因此早期江淮甚至將它定位于中型SUV,后來改變策略定為緊湊型SUV,用“以大欺小”的方式來與其它中國品牌的車型競爭。
今天對比的兩款車分別是2017款長安CS75尚酷版1.5T手動悅享型和2017款江淮瑞風S7 2.0T自動旗艦型,由于我們關注的是底盤,大家就不用太在意兩者在變速箱和發(fā)動機上的區(qū)別了,因為這些配置對底盤結構一般是不會有什么影響的。
此前在長安CS55、吉利博越、廣汽傳祺GS4的底盤對比中,我們解答了如何看底盤的問題,即主要從結構、材質、細節(jié)及配置等幾個方面去考察一款車的底盤水平。平常我們所說的“底盤扎實不扎實”、“拐彎時側傾大不大”、“能不能通過小溝小坎”、“車內噪音控制水平好不好”等等都與底盤設計有關。
● 底盤前部
這兩款SUV不僅同樣采用了承載式車身,其前后懸架的形式也是類似的,“前麥弗遜式+后多連桿式”的組合幾乎成為了這一級別城市SUV的“標配”。 麥弗遜式懸架結構相對簡單,由下控制臂、彈簧支柱、防傾桿、轉向節(jié)等幾部分組成。
除了結構,其材質對懸架操穩(wěn)性也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在很多賽車或者非常注重運動性能的車上,都會選擇鋁合金材質來制作懸架部件,雖然成本高,但鋁合金材質有著更好的輕量化,有利于提升懸架的動態(tài)響應速度。然而對于長安CS75和瑞風S7這一級別的車來說,鋼材似乎是最合理的選擇。
麥弗遜式結構對于普通乘用車有著太明顯的優(yōu)點:制造成本相對較低、節(jié)約發(fā)動機艙空間,以至于大部分車企都不愿意放棄它,而在它的基礎上做出改進和升級方案,最普遍的手段就是增加防傾桿和使用側傾力補償式螺旋彈簧。在瑞風S7和長安CS75上,我們便能看到這兩種手段的實際應用。
從駕駛感受來看,兩車的懸架調校都偏向于舒適性。為了達到這樣的舒適性感受,相比那些偏運動性的車輛,其彈簧和減振器的設定就會相對軟一些,因此在彎道或者緊急變線時便容易導致側向力支撐不足,防傾桿和側向力補償彈簧的共同作用下,便能緩解這樣的現(xiàn)象。雖然兩種設計都有抗側傾的功能,但對于重心較高的SUV來說,我們依然不能奢望其有轎車般的抗側傾表現(xiàn)。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