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實際駕駛感受有什么特殊之處?
動力輸出有增長,還加入了駕駛模式選擇,駕駛感受當然也有了新鮮內容。
1.日常駕駛感受
駕駛模式共有四個選項,分別是舒適(comfort)、自動(auto)、運動(dynamic)以及自定義(individual),通過對轉向和動力兩大系統(tǒng)不同的參數(shù)設置來實現(xiàn)駕駛模式的切換。
在舒適模式下,動力和轉向系統(tǒng)都是較為“遲鈍”的狀態(tài),油門要踩下近四分之一才會有提速感,方向盤助力輕盈,轉向比設置的較小——不需要太大動作就能反應到車輪的轉動上來。此時的你只需要把身體深深陷進包裹性良好的座椅里,放松再放松,用60Km/h的速度和1000轉低調的平穩(wěn)在高樓大廈間游弋,假如有人在路上挑釁也不必著急,適當?shù)陌延烷T踩深一點,350牛米的扭矩峰值在1500轉變會爆發(fā),配合反應靈敏的8速CVT變速箱,你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降擋提速、超車升擋的動作,不要以為舒適就是“肉”,350牛米怎么能肉的起來呢?
與“舒適”對立起來的是“運動”模式,不像動漫里的主角變身要花很多時間擺很多造型,在這里你只要按幾下按鍵就行了——然后瞬間得到一輛完全不同性格的座駕!發(fā)動機對油門的響應不再遲鈍,變得線性且直接,用激進的態(tài)度來不停慫恿你繼續(xù)深踩,這種調校已經近似傳統(tǒng)拉線油門的效果,只是粗野的不那么徹底,工程師還給我們保留了一絲難以察覺的溫柔,這種印象也跟發(fā)動機高亢而不尖銳的聲音有關。假如舒適模式下的轉向力度為1,那么現(xiàn)在你就得用1.5的力量才能扳動方向盤,同時轉向比也變大,也就是說你要用多出50%左右的力道和更大的動作才能完成相同角度的轉向,同時你也得到了更多的駕駛樂趣。
前輪驅動的A4L配備的是CVT變速箱,100%的順滑、舒適,實際駕駛中也確實如此;換擋撥片的反應還算靈敏,模擬出的8個擋位也都各盡其職;蛟S你會認為CVT變速箱與精神層面的運動感有些相悖,誰讓它太舒服了呢?如果對于一款非運動型的車來說那簡直太棒了!可是你要清楚,眼前的A4L后面還有S-line的后綴,它們的組合是否真的對位?或許每所有人的想法都未必一致。
日常行駛中上面兩種模式都不大恰當,對我來說“舒適”有些太安逸,而“運動”則跟擁堵的車流格格不入,“自動”則是最省心的,我更愿意把它命名為“智能”模式,A4L會判斷你的要求,通過不斷調節(jié)參數(shù)設定來迎合你的意圖,需要什么就有什么,這不是挺好的嗎?至于“自定義”模式則是完全個人風格的調校了,你可以通過MMI進入自定義界面,對轉向助力和油門響應兩個選項進行調節(jié),遺憾的是懸掛是無法調節(jié)的,也就是說不管什么模式都要使用相同的懸掛調校,在舒適性和操控性之間選擇一個偏重點,這也算是對市場的妥協(xié)。
好在這套前后都為連桿形式的懸掛對國內路況的理解很是透徹,奧迪也充分照顧到了大部分車主的需求,把舒適性放在了第一位,大到減速帶小到瀝青顆粒,各種震動都能有效的處理一遍,把所有跟舒適無關的東西都排除在外,剩下較為清晰的路面信息通過方向盤有效的傳遞給駕駛者,雖說軸距加長會犧牲一部分極限操控,但在加大空間和增強穩(wěn)定方面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同時懸掛整段行程的響應都非常線性,并沒有常見的前軟后硬的現(xiàn)象。整體的行駛質量仍舊保持了奧迪一貫的高水準,相信日常使用也很少遇到穿樁這樣的極限情況——即使遇到了,你也不必為此過多擔心,它能應付的。
2.繞樁表現(xiàn)
為了徹底的考驗一下運動模式的功力,我們來到了繞樁場地。在繞樁過程中,A4L加長的軸距確實帶來了一些不方便,而且前懸行程較長、不夠緊湊的問題再次凸現(xiàn),左右進程中車身重心的交替不夠順暢,但大轉向比設定和沉穩(wěn)的力道還是能讓你在短時間內掌握好車身的穿梭節(jié)奏,只要保持ESP在開啟狀態(tài),就能讓車頭按你的意愿動作,不過幾個回合下來轉向助力泵有些力不從心的意思,反應到你手中的感覺就是助力的不均勻分布,呈現(xiàn)一種不規(guī)律的大小波動。
如果關閉ESP情況就不那么樂觀了,大馬力前驅車的扭矩轉向催使車頭失去了明確的指向趨勢,而此時加長的軸距更成了一種拖累,好在輪胎的極限較高才得以控制住形勢,所以如果要做劇烈動作,請開啟ESP。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