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汽車生活] 有這么一條路,它并非不想四通八達,平坦寬闊,只是大自然的力量讓它們變得崎嶇不平,富有挑戰(zhàn)性,人們稱之為OFFROAD。有這么一群人,他們并非不屑于愜意的行駛在鋪裝路面上,他們只是勇于挑戰(zhàn)自我,并樂于享受這份“征服自然”的喜悅。對于他們來說,OFF ROADING(越野)是種生活方式。
注:本文中羅列的九大越野圣地全部為原創(chuàng)自發(fā)總結(jié),難免會有遺漏或不準確的情況出現(xiàn),文章排名不分先后,旨在分享越野給人們帶來的快樂。結(jié)論僅供娛樂,并不代表官方觀點。如有任何建議,歡迎大家留言與我們交流。
盧比肯小道Rubicon Trail---看似平靜的越野天堂
基本信息:
盧比肯小道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埃爾多拉多縣,內(nèi)華達山脈一側(cè),西鄰著名的太浩湖,往東130公里則是薩克拉門托市,小道全長共計35.4公里(22英里)。根據(jù)道路狀況不同,盧比肯小道被分為普通道路與越野道路兩部分,其中較為平坦的道路被稱為溫特沃斯泉之路,而越野部分則被稱為麥肯尼-盧比肯泉水之路。
盧比肯小道概覽:
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盧比肯小道有相當一部分路段為普通道路,因此進入盧比肯小道也并不困難,溫特沃斯泉與倫恩湖兩處均有可以進入盧比肯小道的入口,在此之前,Gerle小溪周圍同樣可以進入盧比肯小道。如果你想省點力氣,那么可以從路程相對較短的倫恩湖出發(fā),那樣的話你將面對的第一個挑戰(zhàn)便是一個形如碗狀的花崗巖山谷。據(jù)了解,在2005年前,從這里進入盧比肯小道還會有個被稱為“看門人”的障礙,只不過由于此后盧比肯小道路線調(diào)整,這個障礙物被移開了。
成功通過第一個不算難的考驗,之后沿著埃利斯小溪蜿蜒向前的道路會令人心情舒暢,這里令人欣喜的原因不僅僅在于這里的道路相對平緩,更是因為這里的原生態(tài)景觀異常秀麗。由于人跡罕至,因此這里的地質(zhì)地貌得到了很好的保留,清新的空氣也在告訴人們這里是尚未被污染的“凈地”。
隨后,你和你的越野車會遇上一個名叫Walker Hill的障礙,這里主要考驗的是車輛的攀爬、跨越能力,對車輛的離地間隙、通過性以及四驅(qū)系統(tǒng)性能有著頗高的挑戰(zhàn)性,當然,對車輛的駕駛者而言,這也不是塊“好啃的骨頭”。
而當你費勁千辛萬苦通過Walker Hill后,很快便會碰上下個具有挑戰(zhàn)性的特殊路段,這個路段有個俏皮的名字:“Soup Bowl”(湯碗)。這里的地形以造型各異的怪石為主,不僅地勢高低起伏,還經(jīng)常會有或圓潤或尖銳的巖石出現(xiàn),對車輛輪胎的抓地力及底盤高度等越野性能都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走過這里的確要像端著湯碗走路一樣小心翼翼。
千萬別以為通過這里就能喘口氣了,堪稱盧比肯小道中最困難的部分“小閘門”此時正在等待著前來挑戰(zhàn)的人。小閘門所在的區(qū)域距離蜘蛛湖很近,由于這里經(jīng)常需要開閘放水,也被當?shù)厝朔Q為洗礦槽或“盒子”。要想繞過小閘門同樣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不過無論是那一條,都是對車輛及駕駛員的極大考驗。
至此,盧比肯小道路線已經(jīng)過半,不過后面的道路卻同樣并不輕松!靶∷l”之后的第一個障礙路段便是一座名為“百萬美金”的山坡,這座山由復雜陡峭的巖礁路面組成,對于車輛的穩(wěn)定性是個考驗,不過這個障礙點也在2012年7月15日被關(guān)閉,取而代之的是一條難度相當?shù)纳介g小路。
通過這里大約半英里后,這條盧比肯小道再次分為兩條支線,其中一條是遍布花崗巖的石板小路,人們稱之為印度小道,另一條路則需要穿越老水閘。短暫的分離后,兩條路匯合成一條通往巴克島湖的小路,這條道路仍是以花崗巖材質(zhì)的石板路為主。
走過這條路便是達盧比肯河大橋與盧比肯營地,整條盧比肯小道中觀賞景色、停車休息的好地方。這里不僅有留給人們安營扎寨的大塊草坪,甚至還有可供運送物資直升飛機?康耐C坪。不僅如此,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越野愛好者們還會齊聚于此,在這里舉辦燒烤晚會或者其他的娛樂節(jié)目,寬敞的空間足以容納成百上千人露營以及最多500臺越野車同時停放。
到達營地后說明已經(jīng)完成了盧比肯小道絕大部分的行程,穿過營地再向西走是凱迪拉克山,這里地勢比較平緩,并沒有人們想象中那樣險峻,不過它的一大特點便是道路中暴露著無數(shù)的樹根,并且道路非常狹窄,需要小心通過。經(jīng)過這里需要攀爬一個角度相對陡峭的山坡,這個山坡的另一面是一處水流湍急的瀑布。成功爬上山坡后,越野愛好者們一般會稍事休息,之后前往塔霍湖,完成盧比肯小道的穿越。
至此,常規(guī)意義上的盧比肯小道便已經(jīng)走完,此后由于到達盧比肯小道的越野愛好者越來越多,許多其他更具挑戰(zhàn)性的線路被開發(fā)出來,在此我們不做過多介紹。其實盧比肯小道的道路算不上多么險峻,沒有怪石嶙峋的緊張氣氛,也沒有縱橫泥濘的苦苦糾纏,盧比肯小道看上去并沒有那樣“越野”,但看似平靜的盧比肯小道卻并沒有那么好征服。
盧比肯小道地貌以花崗巖為主,在潮濕的環(huán)境下,花崗巖材質(zhì)上會有一層薄薄的水膜,致使花崗巖表面非常光滑,濕滑的路面會消耗車輛大量的動力及扭矩,而狹窄蜿蜒的道路又迫使駕駛員不得不一次次踩下剎車,這些自然條件對車輛的公路性能、越野性能及穩(wěn)定性、耐用性無疑是全方位的考驗,而Jeep也曾聲稱他們旗下生產(chǎn)的牧馬人是唯一能輕松穿越盧比肯小道的原廠未經(jīng)過改裝的車型,不僅如此,他們還自信的將一款牧馬人車型命名為羅賓漢(盧比肯)。
獅子背The Lion back---陡坡之王
基本信息:
“獅子背”是一條巖石山脊的別名,坐落于拱石國家公園的入口處,位于美國西部猶他州的摩押小城東部,是無數(shù)越野車迷心中的“陡坡之王”。與盧比肯小道相比,獅子背只能算是個“小山坡兒”,同樣也是我們今天盤點的線路中最短的,但是千萬別小看這個“袖珍”越野圣地,它可是無數(shù)越野迷們的天堂。
獅子背概覽:
獅子背位于摩押小城東部1.4英里處,之所以得名獅子背,還要說它堪稱奇觀的地形特征。獅子背整條山脊綿延數(shù)里,山頂?shù)缴侥_下的垂直距離超過200米。最令人稱奇的是,這座山從山頂開始便以30°至35°的角度向下傾斜,并且在距離地面15米時角度突然扭轉(zhuǎn),以40°至45°的極限角度與地面接觸。整條山脊不僅陡峭險峻,佇立在荒漠中的它還酷似一只雄獅側(cè)臥在地面上,而那條被無數(shù)越野愛好者奉為圣地的攀爬線路便是這頭獅子的“后背”。
由于越野愛好者們往來非常頻繁,獅子背地區(qū)還曾建起了面積頗大的越野營地,搭帳篷、聚餐,看著一個個越野悍將沖上陡坡,相信一定是個有意思的經(jīng)歷。不過好景不長,據(jù)了解,這片露營地與獅子背在前些年已經(jīng)被某商人收購,目前不再對公眾開放了,不過這并不妨礙我們與您分享獅子背的樂趣。
從圖片中我們不難看出獅子背的攀爬線路異常陡峭,上山路線雖然在無數(shù)越野愛好者的“開發(fā)”下變得愈發(fā)清晰,但光滑的路面也會對車輛及駕駛者造成不小的麻煩。上山的路線寬度大約在8至10米左右,山腳部分右側(cè)是墻壁,左側(cè)是懸崖,而到了接近山頂時,道路左右便都是上百米的懸崖峭壁,最陡峭時攀爬角度甚至接近了70°。在這里越野的一個最重要法則就是謹慎,否則很有可能會掉落山下,造成嚴重后果。
小心翼翼爬上山頂后,這趟獅子背越野之旅只能算是完成了60%,挑戰(zhàn)者需要從山頂5點鐘方向走向9點鐘方向掉頭返回,如此陡峭的山勢在車內(nèi)幾乎看不到下山的路,所以下山前一般會有人下車指導車輛前進,但經(jīng)驗豐富的越野愛好者則往往選擇憑感覺辦事兒。
下山看似容易,實際是對車輛制動系統(tǒng)、駕駛員判斷能力的嚴峻考驗,手動擋車型可以掛入一擋,利用發(fā)動機牽引力有效控制車速,避免自動擋車型那樣需要一直踩剎車,導致剎車片熱衰減或剎車失靈的狀況出現(xiàn)。
有資料表明,幾年前曾有一臺雪佛蘭K-5 Blazer四驅(qū)越野車下坡時剎車失靈,在距離地面30英尺(約9.14米)時失控滾落地面,好在此前車輛速度與高度均不高,這次事故并未造成人員傷亡,但車輛受損較為嚴重。此后關(guān)于這次事故的視頻大量在網(wǎng)絡(luò)上流傳,人們也對獅子背又多了一份敬畏。
平心而論,幾乎任何一臺擁有四驅(qū)系統(tǒng)的車都能夠完成獅子背的挑戰(zhàn),那么這里被無數(shù)越野迷奉為圣地的意義又何在呢?其實獅子背考驗的是駕駛員與車輛相互配合的默契程度以及越野挑戰(zhàn)者的耐心與細心,這個長度僅有幾百米的陡坡,經(jīng)驗豐富、駕駛技能優(yōu)異的越野者只需3.5-5分鐘便可爬到山頂,而對于初來乍到,或是不夠膽大的人來說,每塊石頭都可以耽誤你一個上午的時間,并且稍有不慎很有可能會造成車毀人亡的慘劇。想輕松爬上獅子的脊背?可沒那么容易。
摩押小城(Moab)——無限制級熱愛
基本信息:
摩押(Moab)是美國猶他州格蘭德縣的縣治。它地處鹽湖城東南233英里(374公里)和丹佛西方354英里(569公里)的地方,離開70號州際公路和美國191號公路以及猶他州128號公路交界處不遠。
作為美國西部猶他州境內(nèi)的一座城市,摩押城的經(jīng)濟發(fā)展算不上優(yōu)秀,但這里卻有著無與倫比的自然景觀以及足以吸引全世界越野愛好者的自然越野場地。圍繞科羅拉多高原中部而建的摩押小城周圍集中了五個國家公園,我們剛剛介紹過的獅子背便是其中的一部分。
摩押小城概況:
簡單的說,摩押小城如今在越野愛好者心目中的無上地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所處的科羅拉多高原,這個美國的唯一一個沙漠高原東起科羅拉多州和新墨西哥州西部,包括猶他州和亞利桑那州的絕大部分,西起內(nèi)華達州南部,中間則是科羅拉多河穿流而過。
經(jīng)過科羅拉多河數(shù)百萬年的沖刷,這片區(qū)域逐漸形成了以巖石及巖層為主的荒涼地貌,巨大的峽谷與陡峭的山脊似乎告訴人們這是片不太友好的不毛之地,也正是因此,這里同時也擁有了獨一無二的壯美景觀,紅褐色的巖層如畫卷一般在人們面前鋪開,造型各異的峽谷群更能讓人真切的體會到大自然的魅力。
這樣的地貌條件想發(fā)展經(jīng)濟實在是有些強人所難,摩押小城工業(yè)、農(nóng)業(yè)基礎(chǔ)幾乎為零,然而憑借著獨一無二的誘人美景,摩押小鎮(zhèn)似乎也擁有了無窮的號召力,每年往來于此的游人、越野愛好者不計其數(shù),摩押小城也早已成為了他們心目中的圣地。
摩押小城附近很大一片區(qū)域均可作為越野場地使用,其中最吸引人的地方便是這些場地可以滿足處于不同階段越野愛好者們的需求,從兩驅(qū)SUV便可輕松穿越的“觀光路線”到為專業(yè)越野愛好者準備的高難度挑戰(zhàn)項目,摩押小城就像是個越野嘉年華,即使你無法自駕到此也無妨,多達幾十款SUV或硬派越野車型均可供你租用。
摩押小城越野場地及路線眾多,我們無法一一描述,本篇文章中我們將為您選取其中一條難易結(jié)合的線路進行介紹,僅供參考。
摩押小城線路 | ||||
地名 | 路線長度 | 越野路段長度 | 所需時間 | 難度 |
Chicken Comers | 87公里 | 69公里 | 3.5小時 | 較難 |
Gemini Bridges | 77公里 | 23公里 | 2.5小時 | 容易 |
Poison Spider Mesa | 58公里 | 26公里 | 4小時 | 難 |
Moab Rim | 24公里 | 11公里 | 1.5小時 | 非常難 |
Chicken Comers(雞角)
這條路線的第一個越野路段直譯為“雞角”,地處科羅拉多大峽谷內(nèi),主要項目便是爬上凱恩泉背斜層,并沿科羅拉多河岸邊行駛一段距離,這段越野路段的終點便是高于科羅拉多河400英尺的美國死馬點國家公園附近。首個越野路段整體難度并不低,可以說一上來就給了大家一個“下馬威”。
Gemini Bridges(雙子座的橋梁)
緊接著是一條貫穿于美國191公路與313公路之間的小道,這條路并不險要,也沒有怪石“搗亂”,難度相對較低。與此同時,這條路上的自然景觀卻異常吸引眼球,其中最壯觀的就是一處雙拱形橋梁,它被稱為“雙子座”,不僅如此,這條小道一邊還是公牛峽谷的一側(cè)山脊。這段路走起來相對輕松,是摩押小城典型的觀光路段。
Poison Spider Mesa(毒蜘蛛之路)
輕松愜意的觀光路段結(jié)束后,迎接越野愛好者們的將是一個不大不小的挑戰(zhàn),毒蜘蛛之路是處在科羅拉多河以北、摩押山谷以西的一處越野路段,廣闊的巖石地貌雄偉壯觀,而縱橫其中的拉薩爾山脈則使這里更具吸引力。此處越野路段一部分為疏松的砂巖路面,這種路況對輪胎抓地力及扭矩的輸出是個不小的考驗。
Moab Rim(摩押小道)
戰(zhàn)勝了頗具挑戰(zhàn)性的毒蜘蛛,愛好者們將會迎來這條線路的終極挑戰(zhàn)——摩押小道。這條路線需要沿著科羅拉多河南面的巖層攀爬,最終到達一條可以俯瞰摩押小鎮(zhèn)的山脊上。不僅如此,站在這里西班牙谷、拉薩爾山脈的壯麗景觀同樣可以盡收眼底,這處越野路段由于有一段未經(jīng)開發(fā)的荒野路段,因此對車輛及駕駛員的要求相對較高,不過成功完成挑戰(zhàn)后看到的景色定會讓人大呼過癮。
至此,這條摩押小道路線便全部完成,返回路線相對較為平坦,只是在靠近巖石圓頂時需要在一段又長又陡的沙丘上行駛,對車輛的制動系統(tǒng)、四驅(qū)性能以及駕駛員的駕駛技巧都有較高的要求。由于是沙地,所以處在下坡狀態(tài)中的駕駛員很難看清前方路況,這便會造成車輛陷入沙地或是沒有選擇正確的“著陸”區(qū)域,導致接近角度不足,車輛前杠受損。
很多人都認為,越野的最高境界是征服更加險峻、更具挑戰(zhàn)性的路線,而摩押小城嶙峋的巨石卻并不這么想,在摩押,那些看上去色彩鮮艷、表面光滑的巖石并沒有看上去那么可怕,也沒有想象中那樣險峻,這里考驗的是挑戰(zhàn)者們的心理素質(zhì)與同伴間的相互配合與信任,與那些追求極限恐怖的越野不同,摩押向人們傳遞的更多是對古典越野精神的崇敬。
Baja California——美式重口味
基本信息:
看到California的字樣,也許不少朋友會認為這仍然是在美國,的確,這個地處下加利福尼亞的越野圣地離美國不遠,但從法律上說,它是墨西哥的領(lǐng)土。California前怪異的字母“Baja”是西班牙語“下”的意思,當?shù)厝肆晳T將Baja發(fā)音為“巴哈”。
Baja California概況:
在眾多美國越野愛好者心目中,Baja就是極限沙漠越野的代名詞,的確,Baja的廣袤沙漠及其優(yōu)異的越野條件吸引了世界范圍內(nèi)無數(shù)越野愛好者的關(guān)注,在他們心目中,這個地處墨西哥與美國交界處的沙漠地帶就是他們心中的達喀爾,換句話說,或許Baja的魅力在某些程度上已經(jīng)超越了達喀爾對人們的吸引。
美國的越野車文化起源于其久遠的汽車工業(yè)及汽車運動歷史,地處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的Baja也深受影響,在人們看來,這里的越野場地比其他地方的更加狂野、極限,也更具挑戰(zhàn)性。的確,相比起我們之前介紹過的摩押小城,Baja注重的是挑戰(zhàn)駕駛技術(shù)與越野方式的極限。
這點從極具特色的越野車中便能看出端倪,在Baja,Buggy和皮卡是兩種最受歡迎的車型,其中瘋狂注重越野性能的Buggy賽車更是風靡。所謂Buggy便是一種后輪驅(qū)動的專用沙漠賽車,憑借其靈活的轉(zhuǎn)彎變線能力可以在沙漠中自如穿行。
也許您會問兩驅(qū)車怎么成了沙漠越野賽車?Buggy告訴能夠您穿越沙漠的不僅僅是強大的四驅(qū)系統(tǒng),靈活的后驅(qū)鋼管賽車加上出色的技術(shù)同樣可以征服這里。
這些便是典型的Buggy沙漠賽車,它的車架完全由鋼管組成,車體則采用了輕量化的玻璃纖維材質(zhì),這便充分保證了這種車型的輕量化與靈活性。除去輕量化的車身設(shè)計,Buggy還采用了后置發(fā)動機及雙叉臂獨立懸架。車身前輕后重不平衡的重心配比與便于沙丘滑行的底部設(shè)計都是專為Baja嚴酷的越野環(huán)境而生的。
由于世界各地越野愛好者來到Baja,因此各種改裝越野車也是層出不窮,從換裝大馬力發(fā)動機到重新定制車架、車橋、懸架等車輛主要組成部分,瘋狂的Baja催生著無數(shù)瘋狂的越野愛好者、越野車的誕生,Baja的越野項目也變得越來越“重口味”。
與摩押小鎮(zhèn)類似,Baja這片區(qū)域同樣擁有可供攀爬或穿越的多條越野路線,無論是細軟的沙丘還是堅硬的巖石,都是對車輛、車手的極大挑戰(zhàn)。也正是因此,Baja這個名字也逐漸成為了一項知名度極高的越野賽事簡稱——Baja 1000越野賽。
Baja 1000越野賽誕生于1967年,每年11月的第三周數(shù)以萬計的越野愛好者便聚集在墨西哥Baja California,該賽事包括Baja 500、圣菲利普250等諸多級別,每個級別的比賽均由不同類型的賽車參加。第一屆比賽于1967年10月31日在Baja California的Tijuana開始,終點則被設(shè)在了Baja的拉巴斯,賽程長度849英里(1366公里),當時第一個沖過終點線的賽車成績?yōu)?7小時38分。
此后Baja 1000賽事逐漸被人們知曉,Baja這片區(qū)域的越野文化也隨之水漲船高。近些年無論是參加Baja越野車比賽,還是單純進行越野挑戰(zhàn)的越野車幾乎無一例外的全部都是定制車型,賽會對車輛的改裝限制也極其寬松,基本只局限在保證安全的范疇,隨著眾多性能恐怖的越野機器被打造出來,Baja也逐漸成了挑戰(zhàn)越野路線及車輛性能極限的試煉場。
澳大利亞坎寧牧道(Canning Stock Route)
基本信息:
坎寧牧道位于澳大利亞中部,橫穿荒漠的路線被認為是世界上最考驗耐力、也最偏遠的穿越路線,它起自澳大利亞西部金伯利地區(qū)的Halls Creek,最終到達Wiluna中西部地區(qū),全長1150英里(約1850公里),是世界上距離最遠的穿越越野線路。
坎寧牧道概況:
提起坎寧牧道,還有一段有趣的歷史,誕生于20世紀初期的坎寧牧道起初并不是用來進行賽車運動的。當時的澳大利亞由于道路通行受阻,牛肉貿(mào)易長期被生活在西部的牛仔們壟斷,肆意提價的行為更是屢禁不止,為了打破西部牛仔對牛肉貿(mào)易的壟斷,澳大利亞政府于1906年派阿爾弗雷德·坎寧開辟一條能夠縱貫澳大利亞南北的路線,經(jīng)過長期調(diào)查研究,長度接近2000公里的坎寧小道于1910年誕生了。
由于20世紀初期澳大利亞工業(yè)條件有限,當時修建的坎寧牧道存在著不少質(zhì)量問題,到了上世紀30年代,坎寧牧道曾一度停止使用,經(jīng)過幾年的修復,坎寧牧道于1939年恢復通車,并一直使用至今。現(xiàn)在,坎寧牧道是四驅(qū)越野車的天堂,更有少數(shù)狂熱的穿越愛好者徒步或騎行穿越。
坎寧牧道地勢不算險峻,也并非需要考驗車輛多么強大的越野性能,普通的四驅(qū)車型基本都可以順利通過,不過這里有它自己的特色。首先,長達1850公里的穿越路線需要充足的后勤支援,對越野團隊的后勤保障是個嚴峻的挑戰(zhàn);其次坎寧牧道路況以荒漠為主,經(jīng)常會遭遇沙暴、強風、暴雨等極端天氣。除此之外,穿越坎寧牧道的路上會路過9個使用不同語言的部落,能否在必要的時候?qū)さ盟麄兊膸椭,就要看您的本事了?/p>
1968年,世界上第一次有人駕車完成了穿越坎寧牧道全部路線的壯舉,而在1972年,幾個新西蘭人則更為瘋狂,他們決定徒步穿越坎寧牧道。而名為Murray Rankin,John和Peter Waterfall的三人則使用自制的自行車及手推車踏上了穿越坎寧牧道的征程,盡管這次嘗試最終以失敗而告終,但他們卻讓穿越坎寧牧道成為了當時越野愛好者們最熱衷的項目。
1977年,第一個穿越坎寧牧道的商業(yè)旅游成功完成,8年后,一臺沙灘摩托與一臺兩輪驅(qū)動的雪鐵龍2CV轎車同樣順利穿越。2004年,Kate Leeming成為歷史上第一位騎自行車完成穿越的挑戰(zhàn)者,隨后在2005年,Jakub Postrzygacz再次獨自騎行,歷時33天成功穿越坎寧牧道,此后穿越坎寧牧道的越野愛好者更是絡(luò)繹不絕,這里也逐漸成為越野愛好者們放松身心、挑戰(zhàn)自我的越野圣地。
通過簡要介紹我們不難看出,坎寧牧道并非是一條遍布荊棘、挑戰(zhàn)極限的越野線路,途中也并沒有多少需要強大越野性能的路段,它的更大意義在于考驗越野愛好者們的相互配合意識以及他們堅持不懈的精神。另外,由于坎寧牧道并不險要,穿越者們可以盡情欣賞途中風光,更能夠接觸到與眾不同的澳大利亞土著文化。
馬來西亞丁加奴州——來自熱帶雨林的試煉
基本信息:
這條越野線路位于馬來西亞丁加奴州,自1997年開始,這條線路便在馬來西亞華人黃仁安的經(jīng)營下變?yōu)榱艘豁椨炅衷揭疤魬?zhàn)賽,該項賽事以純正的越野穿越賽為傳統(tǒng),旨在追溯汽車運動的本源,也正是因此,這項對車輛、駕駛員均有超高要求的雨林越野賽事并非像如今某些賽事一樣偏重商業(yè)化,而馬來西亞極端的越野環(huán)境也逐漸揚名海外,成為越野愛好者們?nèi)账家瓜氲氖サ亍?/p>
丁加奴州越野線路概況:
盡管馬來西亞丁加奴州的越野線路早已被無數(shù)越野愛好者所熟知,但它依然保持了自己特有的原始風貌。由于熱帶雨林的特殊地理風貌,沙土混合著雨水形成了這里特有的泥漿路,加之高低起伏的地勢變化,因此它對車輛的通過性能要求非常高。
也正是因此,對車輛通過性以及脫困性能的重度改裝便成了這項賽事的入門標準,升高底盤、加裝護板這樣的改裝只能算是小兒科,來到丁加奴州的越野車一般都會對發(fā)動機進行重新調(diào)教,加裝差速鎖并在車身前后裝備拖車鉤、固定各種用于脫困的螺栓。一般來說,這些車身上的螺栓與掛鉤需要車手自己進行換裝,以加強車手與賽車的默契與融合度。
在全球越野車產(chǎn)量被SUV車型極度擠壓的今天,許多越野廠商均停止了新車的研發(fā)生產(chǎn),但它們對于越野賽事的投入?yún)s并沒有減少,馬來西亞丁加奴州雨林越野的另一大魅力便是不對車輛的使用年限做任何限制,因此在這條越野線路上我們經(jīng)常能夠見到一個品牌“多代同堂”競技的場面。
穿行在馬來西亞茂密的熱帶雨林中,車手與車隊會遇到許多不可預知的狀況,即使再專業(yè)、經(jīng)驗再豐富的團隊也不能保證在所有路段均萬無一失。這也就造就了丁加奴州雨林越野的不確定性,在其他汽車賽事中常見的“壟斷”情形更是完全不會出現(xiàn),在這里,隨機應(yīng)變的脫困能力遠比所謂的經(jīng)驗與金錢來的實用。
由于丁加奴州地形非常復雜,泥漿路、水路、巖石路段混雜的情況讓車隊不得不選擇兼具通過性與安全性的越野車,因此諸如Buggy這樣的純粹越野車便不適合這樣的道路條件,在這里,經(jīng)過重度改裝的路虎發(fā)現(xiàn)系列、豐田蘭德酷路澤、三菱帕杰羅以及Jeep牧馬人才是主角。
望著一眼看不到邊的綠色,走在遍布砂石、泥漿與坑洼的道路上,來到馬來西亞丁加奴州越野的挑戰(zhàn)者們也許真的會改變自己對自然的看法。或許在摩押小城、盧比肯小道上這些挑戰(zhàn)者能夠體會到征服自然的樂趣,但在這里,他們更像是在大自然面前奮力求生,如果不使出全身解數(shù),很可能會瞬間潰敗在大自然腳下。
穿越塔克拉瑪干——N39
基本信息:
眾所周知,塔克拉瑪干沙漠位于塔里木盆地中心,東西長約1000公里,南北寬約400公里,面積達33.76萬平方公里,是僅次于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的世界第二大沙漠,也是我國第一大沙漠。我們今天所講的這條越野線路便是沿北緯39度線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的“生命之路”,也就是人們常說的N39。
N39概況:
塔克拉瑪干在維吾爾族語中意為“被遺棄的故鄉(xiāng)”,更被許多人稱為“死亡之!、“生命禁區(qū)”。這條橫貫沙漠的N39直線長度在850-900公里左右,但由于塔克拉瑪干沙漠復雜的沙漠環(huán)境,往往穿越隊伍需要迂回1500公里左右。
談到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復雜環(huán)境,相信不少朋友都有所耳聞,它不僅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同時也是全球面積最大的流動性沙丘沙漠,這樣可流動性的沙丘高度一般在100-200米之間,表面呈蜂窩狀、羽毛狀、魚鱗狀等等,本來在沙漠中行進就不是件容易的事,移動沙丘無疑更給穿越增加了難度。
除去復雜的地形,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氣候同樣是對挑戰(zhàn)者的一大考驗,塔克拉瑪干沙漠系暖溫帶干旱沙漠,夏季溫度可達67攝氏度,晝夜溫差更是相差40度以上,全年平均降水量不足100毫米,而平均蒸發(fā)量卻高達2500-3400毫米,簡而言之,大多數(shù)時間塔克拉瑪干沙漠其實就像是一個大蒸籠。
這樣嚴酷的氣候條件下,人走在上面就像是在蒸桑拿。一般塔克拉瑪干沙漠最穩(wěn)定的時期是11-12月,風沙相對較小,沙丘移動速度緩慢,并且氣溫較低,沙內(nèi)水分不易蒸發(fā),但冬季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又難免遭遇寒冷,且每次穿行至少需要兩個月的時間,因此想輕松穿越沙漠可謂難上加難。
近些年不少專家學者證實,其實塔克拉瑪干沙漠也并非毫無生氣的“死亡之地”,由于地處塔里木盆地腹地,因此塔里木盆地內(nèi)流水系多流經(jīng)塔克拉瑪干沙漠地下,雖然由于蒸發(fā)過快等不利因素,部分水系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內(nèi)部斷流,但沙漠中還是存在著不少可以補充水分的“綠洲”,這對穿行N39的挑戰(zhàn)者們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其實談到塔克拉瑪干沙漠不少朋友就已經(jīng)能夠想到,與其說這是一條考驗越野技術(shù)、經(jīng)驗的線路,倒不如說這是考察團隊協(xié)作能力、后勤保障團隊的“耐力賽”。在這里,穿行者們并不需要完成難度多高的越野項目,也不需要爭分奪秒力爭第一,他們要做的只是全身而退,從無邊無際的沙漠中走出來。
N39歷史:
N39的歷史可以追溯至一個多世紀前的1895年,當時來自瑞典的著名探險家斯文·赫定率領(lǐng)他的團隊沿著北緯39度線行進,試圖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但由于對困難的估計不足,他和他的隊伍只行進了300公里便由于干渴和迷路幾乎死光了所有隊員和駱駝,僥幸逃生的只有兩人。從那以后,N39的名字便被眾多考古學家、探險家與越野愛好者所熟知。
此后,英國考古探險家斯坦因及日本僧侶又先后在上世紀90年代初造訪塔克拉瑪干沙漠,只不過勢單力薄的他們并未強行進行穿越,只是在塔克拉瑪干沙漠腹地進行考察研究。
上世紀90年代初,塔克拉瑪干沙漠再度成為中外探險者們議論的焦點,1991年中美沙漠探險隊曾耗時53天沿沙漠南緣線路成功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但由于越野線路過分靠近沙漠邊緣,并沒有得到普遍認可。此后日本大學生探險隊的嘗試也以失敗而告終。
1993年10月,中英聯(lián)合探險隊在相對充足的后勤供給條件下歷時60天成功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成為了被普遍認可的人類首次成功穿越。
2004年1月23日,中日聯(lián)合探險隊以騎駱駝及徒步的方式沿古老的北緯39度路線由西向東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全程迂回距離超過1500公里,歷時73天成功穿越,成為第一支按照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設(shè)想的北緯39度線橫穿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隊伍。
近些年,隨著有關(guān)N39線路報道的不斷增多,不少民間越野愛好者也開始自發(fā)進行有組織的駕車穿越活動。不少朋友會認為駕車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相對于徒步或是騎駱駝穿行真是好太多了,但事實卻并非如此,在松軟的沙丘和一望無際的沙漠上行駛,以某種角度來說,一臺車甚至不如一頭駱駝。
北極冰蓋上的行者——育空
基本信息:
“育空”是加拿大西北部育空地區(qū)的簡稱,這個區(qū)域位于北極圈內(nèi),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氣候特點擁有了世界罕有的獨特道路形態(tài)——冰路。
育空地區(qū)概況:
在此之前讓我們先為大家解釋何謂冰路,所謂冰路自然不同于常規(guī)意義上的標準道路,也并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冰凍路面”,這種道路只存在于極地等極少數(shù)常年冰凍地區(qū),是專門在冰面上開辟的通行路線。
加拿大北部的育空便是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擁有此類特殊“公路”的地區(qū)之一,也是最適合越野愛好者前來旅游、探險的地方。作為專業(yè)的冰路旅行目的地,育空當?shù)貫樵揭皭酆谜邆兲峁┑臈l件非常完善,不僅可以在當?shù)刈庥酶魇礁鳂拥乃尿?qū)越野車,還有專業(yè)人士進行指導。
育空地區(qū)內(nèi)共有三條冰路旅行線路,分別為北克朗戴河公路(North Klondike Highway),加拿大境內(nèi)最北端的Dempster公路(Dempster Highway)和麥肯茲河冰路(MacKenzie River Ice Road),其中Dempster由于最靠北面,因此溫度最低、氣候最惡劣,而麥肯茲河冰路則以景色最為秀麗而聞名。
盡管地處北極圈附近,但育空地區(qū)也并非常年冰封,夏季育空地區(qū)的冰層厚度及堅固程度均不足以支撐開辟冰路,只有到冬季氣溫降到一定程度時,當?shù)剡\輸部門便開始嚴密監(jiān)控冰層情況,當冰面達到合適的厚度及溫度時,當?shù)芈氛块T會先沿路進行考察,最后用專門的車輛對冰路進行清理及加固作業(yè),當路面通過承載測試后,這段“安全”的冰路才可以向公眾開放。
也就是說,如果您想來一次北極圈冰路上的越野體驗,想過去“避暑”是不大可能的,您需要面對的是最為嚴酷的寒冬。在育空地區(qū)的官方網(wǎng)站上會定期發(fā)布當年和歷史的冰路情況以及各個地區(qū)冰路開放時間,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登錄查看。http://www.gov.yk.ca/
不僅如此,剛才我們提到的“安全”路面也僅僅是相對于普通冰面而言,即使冰路達到了規(guī)定厚度,這些本質(zhì)是液體的公路同樣是危機四伏,不僅光滑的冰面對車輛抓地力及駕駛技巧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冰面間隨時變化的裂隙同樣令行駛其上的越野愛好者們提心吊膽。
也正是因此,為了充分保證冰路上行駛車輛的安全,當?shù)叵嚓P(guān)部門還專門制定了詳細的冰情監(jiān)測及遇險處置方案,并規(guī)定冰路上行駛的車輛速度不得超過30公里/小時,每臺車的重量也有著嚴格限制。一旦政府方面查出有車輛存在違反制度的行為,將會對其進行巨額罰款等嚴苛的懲罰措施。
另外,當?shù)卣瑯咏ㄗh到育空的越野愛好者們盡量使用四輪驅(qū)動的越野車,要知道車輛在這里行駛就像是人穿著冰刀在水冰上行走,不管怎么說,四腳著地都比兩輪驅(qū)動要強多了。
從嚴格意義上說,育空地區(qū)的冰路駕駛并不能算是純粹的越野活動,它更大的意義在于體驗在極地行走的身體與心理的雙重極限。行走在滿眼白色的北極圈中,伴著車輪與冰面接觸的咯咯聲,前方的任何一個小變化都足以讓本就緊繃的神經(jīng)不敢怠慢,盡管當?shù)卣畷M力保證您的人身安全,相信親身體驗后,育空定將是人生難忘的經(jīng)歷。
神秘的人間天堂——林芝-墨脫穿越線路
基本信息:
墨脫位于我國西藏地區(qū)東南角,地勢南低北高,面積達3萬多平方公里,屬于雅魯藏布江下游山川河谷地帶,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雅魯藏布大峽谷深處,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蹦摗耙辉~在藏文中是花的意思,過去墨脫也稱“白瑪崗”,有“蓮花圣地”之意。今天我們與大家的分享的便是林芝-通麥-波密-嘎隆拉雪山-墨脫縣城的穿越路線。
林芝-墨脫穿越線路概況
在扎墨公路全線貫通前,想從林芝駕車進入墨脫幾乎是件不可能的事,墨脫西北東三面被喜馬拉雅山與崗日嘎布山阻隔,雅魯藏布大峽谷以及帕隆藏布峽谷則從一側(cè)將其分割。由于墨脫極為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導致這里是我國最后一個既不通車也不通郵的地方,就在兩年前,人力背夫還是這里唯一的運輸方式,而生活在這里的門巴人則過著與世隔絕的日子。
進入墨脫需要翻越4000米以上的雪山隘口,穿越各種害蟲出沒的原始森林,并且隨時可能遭遇雪崩、暴雨、塌方等自然災害,不過也正是如此險峻的環(huán)境與世間罕見的美景,吸引著無數(shù)探險者與越野愛好者不斷嘗試。
在我國開始整修墨脫地區(qū)公路前,通往墨脫的古道共有四條:一由米林縣派區(qū)翻多雄拉至墨脫;二由波密縣大興越金珠拉至墨脫;三由波密縣翻索瓦拉至墨脫;四沿帕隆藏布、雅魯藏布至墨脫。 不過無論哪條土路都不能滿足駕車通行的需求,直到上世紀90年代一條初具雛形的公路修成后,才陸續(xù)有人駕駛汽車到達了墨脫。
盡管林芝到墨脫縣城的直線距離并不長,但由于地理條件所限,從林芝前往墨脫需要繞行318國道,途徑通麥,到達波密后轉(zhuǎn)入修建并不完善的“毛路”繼續(xù)向前,此后翻越嘎隆拉山、穿越熱帶雨林地帶,最終到達墨脫。毫不夸張的說,在墨脫公路貫通前,這里是我國最難行走的穿越路線之一,由于當?shù)貧夂驐l件惡劣,因此一年中只有秋季是可以陸陸續(xù)續(xù)直接開車從波密到墨脫縣城的,如果冬季進入墨脫趕上大雪封山,那么再想出去可就得等到第二年3月份了......
阻隔在墨脫面前的最大障礙便是這座嘎隆拉山,地處喜馬拉雅山脈迎風坡,受印度洋氣候影響,這座山的氣候多變,加之地質(zhì)構(gòu)造復雜,隨時都有可能發(fā)生雪崩、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在這里,嘎隆拉山被稱作“神山”,而隧道未打通前想要駕車進入墨脫就必須要翻越這座猶如絕地一般的神山。
那個時候走在這條山路上就像是在進行一場越野拉力賽,只不過它的獲勝標準不是用時最短,而是是否能夠全身而退。公路一側(cè)是深不見底的懸崖峭壁,另一側(cè)是可能隨時塌方的高山巨石,腳下則是無盡的搓板路、砂石路,并且山路上有些彎角需要倒車才能順利拐過,這也為穿越之旅又增添了一份危險。
翻過嘎隆拉山后,爛泥路成了主角,周邊的環(huán)境也立即從皚皚雪山變成了原始森林,此時穿越者們還不能肆意陶醉于身邊的美景,因為腳下的路雖然沒有雪山上那樣艱險,卻也隨時都有陷車、打滑的危險。在這里,豐田蘭德酷路澤、Jeep牧馬人以及三菱帕杰羅之類的硬派越野車才是主角,整個穿越路線雖然僅有100公里左右,但僅單程耗時往往都要在12小時以上,不過盡管路上如此艱難困苦,其間的美景依然足以吸引人們接踵而至。
隨著2010年12月15日嘎隆拉隧道的貫成通車,林芝-墨脫的穿越路線一下子變得簡單了許多,到這里感受高原之美的游客、越野愛好者也是逐漸增多。走在崎嶇坑洼的道路上,貪婪欣賞著身邊隨處可見的美景,或是穿行在長達3310米的嘎隆拉隧道中,感嘆人與大自然的博弈,墨脫的吸引力遠不止景色秀美那樣簡單。
總結(jié):
局限于資料及個人經(jīng)歷的限制,我們這次僅為大家搜羅了世界比較知名的九大越野圣地,對這些越野圣地的認知也僅限于初級階段,旨在與您共同分享越野給我們生活帶來的樂趣。也許我們無法親身體驗摩押小城的玩樂精神、Baja California的重口味、丁加奴州的雨林求生以及育空的極地穿行,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懷揣著對這些圣地的向往,尋找屬于自己的越野天堂。(文/圖 汽車之家 陳雷)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