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新聞] 作為國內最大的共享出行平臺,滴滴出行(以下簡稱“滴滴”)一直以來的定位都在汽車產業(yè)鏈的最下游,即汽車的使用方,其橫向的發(fā)展路線則是不斷地推出各類出行服務,包括專車、快車、自行車……但隨著新能源汽車大勢的到來,滴滴開始謀求第二條發(fā)展路線,這條路線與能源環(huán)境有關、與汽車變革有關、與滴滴司機和乘客有關,更與滴滴平臺的長遠發(fā)展有關,這條線就是縱向的汽車產業(yè)鏈。那么,滴滴的這第二條線的發(fā)展路徑是什么?滴滴對新能源汽車的有哪些前沿布局,滴滴正在“秘密”地謀劃哪些變革,未來將會給司機和乘客帶來哪些顛覆?圍繞以上問題,汽車之家新能源團隊在8月9日對滴滴出行副總裁楊峻進行了對話,他明確表示滴滴的策略已經非常明晰,并為我們具體地描繪了滴滴在新能源領域的的出行布局。
●前話
當網約車的燒錢大戰(zhàn)告一段落,滴滴出行一家獨大;當分時租賃企業(yè)各方仍舊星星點火,尚未形成燎原之勢;當共享單車在快速崛起中頹勢初現,在冷靜中清場,我們越來越相信的是,國內的共享出行領域已經入下半場。那么仍然在場的共享出行企業(yè)要如何調整自己的戰(zhàn)略,在競爭變化中迎接下半場的挑戰(zhàn),則是我們關注的前沿問題。為此,汽車之家新能源團隊特推出“出行+”系列專題,每月一期,通過與國內共享出行企業(yè)進行深度對話,為您呈現當下最真實的共享出行版圖。
60秒讀懂全文:
●滴滴正在從一站式出行平臺向汽車運營商平臺延伸,在拓展橫向出行服務的同時,縱深向汽車全產業(yè)鏈布局。
●新能源汽車是滴滴未來發(fā)展的重要載體,滴滴平臺上已有超過40萬輛純電動車,有信心實現“2020年平臺實現100萬輛新能源車”的目標。
●滴滴將通過四種方式為平臺吸納新能源車主,分別是車主主動注冊、全面布局充電設施、幫司機選擇適合的運營車輛、銷售定制化的新能源運營車輛。
●個人家庭用車與運營定制車不同,滴滴方面表示做定制車的目的有兩個:降低成本、提高體驗。但事實上,潛在的動力目的還有一個:大力推廣拼車業(yè)務。
●滴滴以前是靠智能手機把汽車連接起來,未來希望通過智能車機把汽車連接起來。
★你知道滴滴平臺上已經有40萬輛純電動車了嗎?
成立僅6年的滴滴出行有很多光鮮的標簽,它是國內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臺、擁有近5億的中國用戶、每天服務的用戶訂單超過3000萬筆、每月參與共享的司機超過2100萬個……與快的、Uber中國大戰(zhàn)并獲得蘋果10億美元投資后,滴滴出行在中國成為一家獨大的“壟斷”之勢。
然而滴滴出行創(chuàng)始人、董事長兼CEO程維仍然保持著警惕和敏感。在他看來,滴滴是一家極度沒有安全感的公司,需要保持危機感。
『程維』
危機感的來源在于,我們正處在汽車行業(yè)空前快速的變革中,這個變革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對滴滴來說,只有在汽車和出行中尋覓出可持續(xù)的、生態(tài)閉環(huán)之路,才能建立更高的護城河。而新能源汽車時代的來臨,算得上是滴滴變革的起點。
在2016年6月份的中國互聯(lián)網大會上,滴滴出行總裁柳青第一次提到了滴滴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規(guī)劃:“未來5年內,滴滴平臺應該有能力達到100萬輛的電動車”。
滴滴出行副總裁楊峻告訴我們,滴滴真正開始新能源布局也由此開始。他笑著說:“當時這個數字蠻震撼行業(yè)的,懷疑的人比相信的人多,但一路走過來,(我們)覺得離這個目標越來越有信心。”
『楊峻』
截至今年7月份,滴滴平臺擁有的純電動車已有40萬輛,此外還有大量的混合動力等新能源車型。而根據公安部數據顯示,截至6月底,國內新能源汽車保有量199萬輛,其中純電動汽車162萬輛,如此看來,滴滴的40萬輛分享車輛還是極具價值的,并有望實現2020年連接100萬新能源汽車的目標。
★滴滴的抉擇:該做什么VS能做什么
楊峻在一次發(fā)言時曾提到:“為共享而生的汽車一定是一款新能源汽車”,當我們在對話時將這個論斷再次拋給他詢問原因時,他非常清晰的羅列出了幾個新能源車的特點。
首先,從大背景來看:新能源車是大勢所趨、環(huán)境問題刻不容緩、互聯(lián)網帶來新應用。
其次,從滴滴平臺和新能源車主、乘客的成本和體驗角度。據滴滴方面統(tǒng)計,新能源車對車主有很多經濟效益,全職車主每天跑的公里數比較多,油費每月將近4000多元的油錢,但就目前全國平均電費來看,跑同樣的公里數,電費差不多只是油費的一半,所以相當于直接增加了2000左右的凈收入,這是特別直接的吸引力,而這也是滴滴愿意看到的。筆者也曾與多位滴滴司機交流,一位在北京駕駛北汽EV160的司機表示,新能源車相比燃油車在里程費用上更便宜,他的EV160每天充兩次電,每次大概充一個小時,每公里相當于0.2元-0.25元,但相同里程下的油費可能要0.5元-0.6元,而且還得是小排量的燃油車。而另一位司機也告訴筆者:“除了成本考慮,用新能源車的另一個好處是不限號。”
然而,雖然“新能源適合共享”是正確命題,滴滴也早在2016年6月就計劃發(fā)力新能源,但滴滴真正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兩大動作卻都是在近半年左右發(fā)生:一是在去年12月份,滴滴宣布全球新能源汽車服務公司落戶北京中關村;二是今年4月24日,滴滴和31家汽車產業(yè)鏈企業(yè)在京共同發(fā)起成立 “洪流聯(lián)盟”,并計劃在未來10年服務全球20億用戶,推廣超過1000萬輛共享新能源汽車。
顯然,在新能源領域從計劃到大手筆落地實施,滴滴用了1年半的時間準備,這里面不僅有新能源銷量和保有情況,也有滴滴平臺對新能源車里程焦慮、充電焦慮、后期維保等問題的考慮。楊峻表示:“我們的理解有一個過程,本來滴滴是汽車產業(yè)鏈的最下游,是汽車的使用方(專車、快車、順風車、共享單車等一站式出行平臺),能源、制造似乎離我們很遠,但事實上我們發(fā)現,隨著我們跟這個行業(yè)打交道越來越多,我們有必要做一些需求側的改革(汽車縱深行業(yè))。國家大的方針政策是推動供給側的改革,那在需求側——司機和乘客的需求、以及作為一個平臺對節(jié)能減排和長遠效益的訴求。此外,滴滴到底做哪些,不做哪些,是需要思考的!
綜合考慮了“該做什么”和“能做什么”的定位以后,滴滴開始快速發(fā)力新能源布局。我們也總結了滴滴未來擴大新能源車數量的四種方式。
1、開放式歡迎合規(guī)的新能源車主加入。滴滴方面一直鼓勵新能源車主的注冊加入,但司機本人和新能源車輛都要符合國家要求的網約車準入規(guī)范。
2、構建充電設施,2018年1月上線小桔充電。在楊峻看來,充電網絡要解決三方面的問題:布局的方便性、充電體驗、價格不一;為此,滴滴通過大規(guī)模加盟的方式吸納充電運營商、完善小桔充電APP的應用、規(guī)劃電費合理性等方面改善。
但在收費方面,一位滴滴司機認為小桔充電收費還是較貴:“沒有國家電網的便宜,國家電網雖然收取4毛-8毛的服務費,但波谷時充電還是比較便宜的!
而在充電效率上,小桔充電目前平均水平差不多需要一輛運營車,一個小時至一個半小時,一些電池和功率較大的車和樁大概能實現45分鐘,楊峻表示,充電時間不僅要看充電樁功率,也要看車輛能否承受大功率充電。市面上充電樁現在多數是120kW功率,但300kW、350kW的這些技術已經都出來了,隨著車輛電池的快速跟進,30分鐘充滿指日可待。此外在換電領域,滴滴目前有幾百輛車在做換電嘗試,雖然還面臨一些技術的挑戰(zhàn),但滴滴關注這些趨勢。
3、幫車主選好車
即滴滴的D0項目。滴滴通過大數據綜合測算,幫車主選好車,包括某款車省不省電、皮實不皮實,配件便不便宜。新能源車對所有人來說都是新科技,而且真正重度使用者并不多。D0則是滴滴與中汽研、天津測試中心一起對已發(fā)布的、上市的新能源車進行篩選、測試、收集反饋,將一些適合運營的車推薦給車主;同時滴滴自己采買大量的新能源車租給滴滴的司機(這更是滴滴以前沒做過的事情)。如果滴滴采買的新能源車出現問題,滴滴作為大客戶會去找車廠談,這比個人用戶的力量更大。
4、做新能源專屬定制車
即滴滴的D1項目,也是滴滴目前“跨界”最大的項目。是與車企合作,打造一系列新能源定制車。目前用于共享的新能源汽車、燃油車,多數還是為了個人家庭設計的,但職業(yè)運營的話對車有一些特別的需求,設計細節(jié)跟家用車不太一樣的。通過運營場景的分析,大量數據調研和反饋,滴滴也開始自己嘗試定義共享新能源汽車到底是什么樣的。
★談定制化:滴滴主動找車和家達成合作
楊峻表示,滴滴定制的目的就兩個:第一個是降低整個里程成本,把成本降下來,無論是對滴滴、司機還是乘客;第二是為了提高乘客的體驗,希望乘客會有“Wow”不一樣的感覺。
很多人潛意識中會有一個誤區(qū),認為個人家庭的汽車和共享的汽車沒有本質的區(qū)別,但這顯然是錯誤的。從共享單車的特點上可以看到GPS電子鎖、實心輪胎等不同,而這種區(qū)別對于新能源汽車來說大的多。
滴滴已經意識到,現在很多新能源車對專職司機來說并不適用:比如8年12萬公里的三包政策,這12萬公里遠遠不夠滴滴全職司機使用,滴滴需要的是30萬公里甚至50萬公里的設計。但車廠面對家庭用車不會做這種設計,滴滴認為有必要站出來推動這件事情。
于是在今年3月份,滴滴與車和家達成戰(zhàn)略合作,雙方將共同推出適合共享出行的新能源汽車,對標出行場景則是滴滴最主流的快車業(yè)務,定制車預計2020年推出市場。
滴滴出行新能源“大事件”時間規(guī)劃 | |
目標 | 計劃時間 |
推廣100萬輛新能源車 | 2020年 |
推廣1000萬輛新能源車 | 2028年 |
推出新能源定制車 | 2020年 |
提到雙方的合作,楊峻并沒有對外界傳言的51:49的合資股比作回應,只是表示是滴滴主動促成了此次合作。他表示:“是我們想做這件事情,所以我們才在市場上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我們其實跟幾個、幾家主機廠都談過,滴滴認為共享出行的工具應該是這樣的,也許剛開始可能很少有人相信,但是共享單車給了大家一些不一樣的思路,汽車毫無疑問要比自行車復雜太多,但總要有人邁出這一步,所以滴滴主動尋求合作。但好消息是,越來越多的車廠接受了這個觀點,正在做出他們的嘗試,雖然對細節(jié)的理解不同,但大方向越來越相同!
楊峻補充道,如果有更好的選擇,滴滴其實并不愿意投錢研發(fā)定制車,而是更愿意錢用在客戶端,但目前市場上的確沒有適合運營的共享車。不過,未來滴滴推出定制車后,并不會強制性地要求車主購買。楊峻說:“如果滴滴車又便宜又好,很可能是滴滴車主自主選擇的產品,滲透率更高。而且滴滴沒明確一定要賣多少臺,因為滴滴不是賣車的,滴滴也不關心車能賣多少臺,還是關心每公里成本更優(yōu),體驗更好。”
至于滴滴的定制車到底有何不同?楊峻笑著表示:“大家肯定會有很多遐想,透露一點點,就是空間更大更舒適,上下車更方便!倍诶m(xù)航里程上,初步規(guī)劃在350km-400km區(qū)間。此外,因為滴滴知道訂單的密度,所以滴滴平臺的智能大腦會提醒司機在什么時間充電最理想,不一定是全耗完才行,也不一定要一次充滿。楊峻坦言:“這比燃油車復雜,因為燃油車一周大概加兩次油,不是每天都要面對這些決策,但電動車如果每天充一次電就已經很不錯了!
不過事實上,筆者通過與滴滴司機交流后發(fā)現,滴滴布局新能源定制車還有一個“潛在”的經濟動力——發(fā)展拼車業(yè)務。快車業(yè)務是滴滴的主營業(yè)務,而拼車則是快車業(yè)務中最賺錢的部分,而且也更符合“共享”二字。但滴滴司機普遍并不喜歡接拼車業(yè)務,因為滴滴司機仍舊按照里程和時長收費。舉例來說,如果A、B、C三個拼車乘客的行程分別是2公里、4公里、5公里,司機完成這三個拼單業(yè)務后,滴滴平臺會按照總里程、總時長付費給滴滴司機,而在里程方面,拋去重合的部分,除去接人過程中的路程,這三位乘客的實際路程也許只比最遠的5公里多一些,而滴滴也按照這5公里的總行程和時長付費,而對A、B、C三個乘客,滴滴平臺卻是按照一口價分別收費,總收入比滴滴司機更多。當然了,從乘客的角度,選擇拼車雖然會犧牲一部分時間成本,不過也會減少一部分花費。但對于滴滴來說,將拼車業(yè)務進一步發(fā)展的話,需要車輛有更多的座位、更好的體驗,而這正是定制車的關鍵特點。
★以前靠智能手機連接,未來靠智能車機連接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滴滴是智能手機發(fā)展的產物,滴滴的興起也是靠著一部部手機連接了千萬車主和乘客,并在此基礎上獲得了大數據和運營優(yōu)勢。而定制車、智能駕駛的到來,則讓滴滴有意識讓車機代替手機,實現全平臺連接。
楊峻坦言,滴滴對定制車的前期投入很多,因為涉及到研發(fā)設計,但踏實的地方在于,滴滴看到了需求和市場就在那里,而這也是滴滴說服車企為其制造的基本理論。在他看來,每年2000多萬臺的個人家庭市場確實巨大,今天的出行市場遠不能及,但個人家庭市場是有幾十個車廠、幾百款車去共同競爭,幾乎每一個細分市場都是紅海,而共享出行市場卻是藍海。因此,誰能最早精準的瞄準這個市場,制作出最適合運營使用的車,毫無疑問是一個很大的收獲著。楊峻補充說:“這也是為什么很多合作伙伴開始動手了,因為車的研發(fā)周期很長,并不是你今天想明白,明天就能出來,還是要幾年的時間!
而D1毫無疑問要實現網聯(lián)化,網聯(lián)化后才能智能化,而業(yè)內熱門談論的Level 1-Level 5自動駕駛分級,滴滴也在做相關的硬件準備和布局。
在今年4月份舉辦的洪流聯(lián)盟上,程維說滴滴的未來目標是服務20億客戶,這就意味著滴滴也會國外重視國外共享車的布局,這也是滴滴一直在做的事。楊峻表示:“滴滴在海外尤其是南美,還是有很多布局的,但各個國家情況不一樣。中國汽車有2億多輛保有量,這也是我們共享的主要來源。但像印度等國家的保有量就很小,只有2000多萬輛,十幾億人才有這么多車,要么是非常有錢的人,要么是純粹的工具車,可分享的體量不多,所以印度的網約都是運營商直接投放。滴滴的定制車在中國一旦成功了,未來會走出去。”
★滴滴不怕競爭,大家都知道滴滴的實力
提到滴滴未來的布局,就不得不提到當前滴滴面對的競爭。隨著高德、美團進軍網約車領域,其對滴滴是否會有影響?
楊峻對此表現的很輕松:“說說我們的態(tài)度。第一,這個市場非常大,共享出行、公共出行的市場可能幾萬億級都不止,我們其實是開放歡迎的態(tài)度,希望大家一起做大這個市場;第二,我們其實特別歡迎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的友商進來,滴滴一路走來也是從友商身上學習到很多東西,滴滴對這種競爭是歡迎的,倒不是矯情。但對于那種簡單復制的競爭,坦率來說競爭意義不大。你們也看到了有些廠商在有些城市通過超額補貼去競爭,但滴滴不怕,大家都知道滴滴的實力!
全文結尾:
不得不說,在原有的出行供需匹配基礎上,滴滴正在鋪展一個巨大的共享出行網絡,并且在延伸在交通指示、智能駕駛、定制化、充電、后市場等各方面的布局,除了親自建廠造車,滴滴仿佛已經覆蓋了與出行有關的一切。楊峻概括稱,其實就兩條線:橫向,一站式出行平臺,不斷地推出消費者需要的出行服務,而另一條線則是縱向的汽車產業(yè)鏈,但滴滴所有的業(yè)務布局都離不開出行、出行工具。歸根結底滴滴的商業(yè)模式是平臺。
但另一方面,滴滴的確在為了更廣闊的布局而讓自己資產變重了,有了更多運營和服務,這一定是個艱難的轉折,但的確是一個創(chuàng)新拓展。而一旦成功,滴滴在行業(yè)內的地位將很難撬動,全汽車產業(yè)鏈的布局也將助其成為真正的出行帝國。我們問楊峻的最后一個問題是:“鋪的這么廣,壓力是不是很大?”楊峻笑著說,壓力都有,但策略是非常明晰的,剩下是能力問題。(文/汽車之家 才麗媛)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