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快評] 相信在前不久,各位的朋友圈或者閑余飯后都在談論著一件事兒,就是Uber自動駕駛測試車輛撞人致使死亡的消息,這也是全球首例自動駕駛測試過程中出現(xiàn)致死事故。不得不說,這一事故變成了一枚威力十足的“炸彈”,將無人駕駛在逐漸商業(yè)化落地發(fā)生結果前造成了巨大影響。但是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任何高精尖的科技落成之前,都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意外。當意外發(fā)生時,與其說這是成功的絆腳石,我更愿意說這是成功的墊腳石。當然,不出意外自然是最好的。
根據(jù)國家安全監(jiān)管總局、交通運輸部在2017年12月發(fā)布的《道路交通運輸安全發(fā)展報告(2017)》顯示,全世界每年124萬人死于道路交通。我國道路交通事故年死亡人數(shù)高居世界第二位,2016年,我國道路交通安全事故造成63093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2.1億元。所以,如果這起Uber自動駕駛測試車輛撞人致使死亡的事故去掉“自動駕駛”這個特殊身份的話,這只是發(fā)生在身邊的一起不會出現(xiàn)在各大媒體頭版頭條的交通事故了。但恰恰其被貼上了“自動駕駛”的身份,才會引起一片嘩然。所以有人指出,如果這起事故是由人操作不當發(fā)生的,就可以判定為意外或者操作不當,但是機器就是機器,它不允許出現(xiàn)一絲半點兒的事故,否則就不對。那么在這場“意外”下,自動駕駛是否能夠繼續(xù)走下去呢?今天咱們就這這個事兒來聊一聊,您往下看。
● 自動駕駛事故誘發(fā)的“蝴蝶效應”
◆ 案件回顧相信看這篇文章的人,幾乎都知道這件事的始末,但是為了“極個別”不知情的網友們,我們還是簡單梳理下這次發(fā)生的事情。據(jù)了解,在2018年3月18日晚十點左右,美國亞利桑那州一名女子被Uber自動駕駛汽車撞倒,在通過緊急搶救之后不幸身亡,這是全球首例自動駕駛車輛致行人死亡的事故。
通過上面視頻可以看出,在事故發(fā)生時,這輛Uber自動駕駛車輛正在一條黑暗道路上行駛,其車燈處于打開狀態(tài),由于事故發(fā)生時,該事故車輛開啟了自動駕駛模式,車輛駕駛員在行駛過程中視線并沒有一直觀察道路前方,而是不斷低頭向下看,且在事故發(fā)生前4-5秒,一直處于低頭狀態(tài)。因此,并未及時發(fā)現(xiàn)行人的出現(xiàn)。所以,對于該事件的責任劃分問題,眾人產生了分歧。究其原因是:1、首先行人方并沒有在人行道(斑馬線)處穿行馬路;2、自動駕駛系統(tǒng)沒有檢測到過馬路的行人;3、Uber方的工程人員并沒有實時觀察前方道路情況,并作出快速準確的反應避免此次事故的發(fā)生。
◆ 該事件對各家車企造成的影響
作為此次事件的Uber,其公司目前已宣布將暫停其在坦佩、匹茲堡、舊金山和多倫多等北美城市的自動駕駛測試項目。同時在此事件發(fā)生之后,豐田汽車公司宣布將暫停無人駕駛汽車測試計劃,其表示,此次無人駕駛測試車輛撞人事件發(fā)生后,對豐田公司的測試人員產生了情感上的影響,公司決定在近期給他們一個調整狀態(tài)的時間,同時理解他們工作所存在的內在風險。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自動駕駛技術處于輿論的“風口浪尖”之中時,大眾集團和PSA集團則表示不會更改其推出全自動駕駛車輛的計劃。與此同時,谷歌自動駕駛子公司Waymo與捷豹宣布建立長期戰(zhàn)略合作,未來Waymo將增配2萬輛搭配自動駕駛技術的捷豹I-PACE車型,從而擴大自己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自動駕駛測試車隊。此外,戴姆勒正在與科技巨頭谷歌合作量子處理器的技術研究,并已于不久前簽署了一項合作協(xié)議,目的是讓旗下汽車品牌未來能夠使用谷歌最新的72-qubit Bristlecone量子處理器,從而讓車輛實現(xiàn)更好的自動駕駛以及人工AI計算能力。
◆ 北京、上海等地開放了無人駕駛車輛測試路線
根據(jù)此前報道來看,北京市自動駕駛測試管理小組正式發(fā)放了北京市首批自動駕駛測試試驗用臨時號牌。同時企業(yè)如果需要申請北京市自動駕駛試驗牌照的話,需滿足一定要求,例如企業(yè)車輛首先要通過5000公里以上的封閉測試場訓練和相應等級的能力評估,包括對交通法規(guī)的遵守能力、自動駕駛執(zhí)行能力、緊急情況下人工接管能力等。只有達到了一定能力水平,并通過了車輛安全技術檢驗才能夠上路測試。
據(jù)北京市交通委介紹,啟用的自動駕駛封閉測試場位于海淀區(qū)北安河路附近,占地面積約200畝,是全國首個面向自動駕駛車輛研發(fā)測試、能力評估而建設的封閉測試場地。測試場涵蓋城市與鄉(xiāng)村的復雜道路環(huán)境,可構建上百種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交通場景,并搭載了通信設備,支持車聯(lián)網駕駛測試。
繼北京之后,上海、深圳、重慶以及杭州均為自動駕駛車輛開放道路測試。以深圳為例,其交通運輸委員會發(fā)布了《關于規(guī)范智能駕駛車輛道路測試有關工作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根據(jù)指導意見中顯示,車輛在測試過程中應滿足三大要求:1、測試主體必須按照規(guī)定,在測試車輛指定位置放置臨時行駛車號牌并張貼“智能駕駛測試車輛”標識。2、當測試車輛在“智能駕駛”模式運行時,測試駕駛人應當始終監(jiān)控車輛運行狀態(tài)及周圍環(huán)境并做好隨時接管的準備。3、測試車輛在測試期間,不得搭載與測試無關的人員或者貨物。
測試主體應具備賠償能力,應購買每車不低于五百萬元的交通事故責任保險或提供由銀行出具的不少于五百萬元的智能駕駛道路測試事故賠償保函。在測試期間發(fā)生交通事故或違法行為的,由違法行為發(fā)生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按照現(xiàn)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guī)進行處理;測試駕駛人或者測試主體的行為構成犯罪的,公安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 對于事故本身以及車企不同反應的感想
其實在國內的道路上,每天不僅有很多人以及非機動車肆意橫穿馬路,還有開車打電話、低頭玩手機的駕駛員,而這方面引發(fā)的交通事故報道,我們經常在各種載體中看到,可以說是從驚嘆到慢慢的“見怪不怪”,但由于此次是由機器出現(xiàn)的“失誤”,才會引起全世界的注視。而因為此次事故的發(fā)生以及全球的關注,導致“事故方”Uber公司的自動駕駛測試項目緊急暫停,其實該公司的暫?梢哉f是在意料之中。但讓我們沒有想到的是,以豐田公司為例的自動駕駛測試人員在情感上出現(xiàn)了影響,致使被迫暫停自動駕駛發(fā)方面的研發(fā)。其實細想想,在乘坐自動駕駛測試車輛中,試問哪個測試員去質疑電腦做出的判斷呢?但既然選擇相信,最后如果電腦發(fā)生“判斷”失誤的話,確實讓測試員的心理出現(xiàn)倫理上的不安以及自責。
● 自動駕駛離我們有多遠?
◆ “控制欲”與“懶惰”的博弈
汽車,它在我們生活中究竟扮演著哪種角色?在我看來,汽車的出現(xiàn)不僅僅讓人們享受到更加便捷的生活,從精神需求上看,人類的欲望也在“汽車”這個移動居所上得到最大化的釋放,這個欲望就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控制欲”。
這樣的說法并非沒有依據(jù)可言,您把時間倒退一百多年,在汽車出現(xiàn)之前,人們的出行方式除了兩條腿走路最快的也就是趕馬車了。但由于馬本身屬于能動能跑的生物體,存在獨立的意識,人類如果想要更好地去利用這個“交通工具”,只能通過馴化才能達到隨心所欲去“駕駛”的目的。
很快,工業(yè)革命來臨,蒸汽機和燃油機的發(fā)明逐漸讓馬車退出了歷史舞臺,取而代之的是更方便人類操控的機器產物——汽車。剛才我們提到,汽車的本質其實是滿足人類將“控制欲”進行釋放的載體。盡管在擁有一輛汽車前需要進行繁瑣的學習和反復的應用,但你仍然不能否認,這確實比馬車用起來爽多了,不管是速度還是操控感,都能將每一個駕駛者內心深處的控制欲望烘托至高潮。
『大眾Sedric Coolbus』
但是當汽車發(fā)展到不需要人類控制就能“獨立前行”的時候,它在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能又會發(fā)生變化,對于那些“控制欲”極強的駕駛者們,如果不需要他們開車,那跟搭乘大巴或者出租車相比又有什么區(qū)別呢?
但是我們把目光轉向另外一邊,人類的進步主要是源自于“懶惰”,所謂懶惰就是效率的提升,所以人們才會發(fā)明工具,從馬車到汽車也是為了效率的提升,而自動駕駛的出現(xiàn)也是為了提升效率而研發(fā)的。有些人認為自動駕駛技術的推出會替代人類親自駕駛汽車,弱化了人們自身“控制欲”,其實這個論點是存在“誤會”的。
因為自動駕駛電腦中央處理器也是由人類來進行設置、開發(fā),并按照人類的邏輯去完成任務,所以在這里的“控制欲”只是從起初的駕駛轉移到了輸入指令而已,但這種轉變的過程需要一些人從起初的抗拒逐漸轉為接受。如果有一天可以實現(xiàn)完全的自動駕駛,還會有多少人會選擇每天都自己去親力親為轉動方向盤呢?
◆ 自動駕駛應該何去何從?
前些日子,美國加州法律機構將于今日開始審批新道路法規(guī),新規(guī)將允許由一名遠程操作員來控制多輛自動駕駛汽車,幫助解決除自動駕駛之外的車輛周邊問題。受益于這條新規(guī)的實行,在美國自動駕駛汽車將首次正式投入市場,真正實現(xiàn)商業(yè)化盈利。目前美國通用、谷歌Waymo等自動駕駛汽車公司已經開始部署遠程監(jiān)控技術,當新法規(guī)施行后,這些公司將會是第一次在真正沒有司機的情況下將他們的自動駕駛車輛開上道路。
此外,Waymo無人駕駛汽車已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菲尼克斯(鳳凰城)正式上路,并對于該城市以及鄰近小鎮(zhèn)的居民進行試乘,其聽起來這很高科技也很現(xiàn)代化。但Waymo之所以將地點在選擇在鳳凰城也存在一定“私心”,因為鳳凰城地域遼闊,多為平坦路面,氣溫適宜,不會出現(xiàn)大范圍降水導致自動駕駛車輛打滑。所以Waymo自己也對自動駕駛車輛存在一定的擔憂與疑慮。
說了這么多,我們并不是否定自動駕駛的存在,只是針對其未來的應用場景產生幾分疑問。以谷歌Waymo自動駕駛汽車為例,同樣的情況放在國內可能就更戲劇性了。常聽人吵吵國外早就允許自動駕駛上路了如何如何,但各位可能沒有考慮到的是,地域不同國情不同對于自動駕駛的限制因素也不盡相同。在歐洲等國家,駕駛員在駕駛車輛的時候必需禮讓行人,這已經成為了一條“鐵律”。但是轉眼咱們國內,在交通方面并沒有太多的“鐵律”,有部分駕駛員不會禮讓行人以及非機動車,車輛的肆意并線和搶道行駛又是常有的事兒,再加上部分行人肆意穿行馬路,這種種的不和諧比比皆是,無形中加大了自動駕駛的風險系數(shù)。這樣一想,您還認為自動駕駛能夠適應國內這些特殊環(huán)境以及突發(fā)情況么?
所以以目前現(xiàn)狀來講,自動駕駛技術更應該出現(xiàn)在類似物流倉儲的貨物運輸、工程車輛等等。這樣既可以提高產品生產的效率,又可以大幅度增加用工的安全性。當然,未來如果在有強硬的法律法規(guī)的架構下以及良好的交通秩序,自動駕駛或許真的能夠普及到家庭當中。
● 全文總結
可以說近年來,各大公司都投入了巨額資金和人力物力在研究自動駕駛領域,這一技術也被視為未來的大趨勢,被認為能夠改變人類出行方式、提供更有效率、更安全的交通。但此次事故的發(fā)生,再次引發(fā)了公眾對于無人駕駛系統(tǒng)安全性的極高關注,并對在公共道路上測試無人駕駛汽車的行為表示擔憂。而放眼國內,許多城市均已開放了無人駕駛車輛的測試路線,同時各家車企也紛紛加入無人駕駛的研發(fā)進程,所以就想老話說的,每一項技術成功的背后總有一批人為它付出了終身的汗水,但也會發(fā)生一些我們不想看到的意外。當然每一項成就都要付出代價,但是每一個代價都終會迎來回報。相信自動駕駛技術通過一次一次的“磕絆”終將能行駛在成功的道路之上的。(文/汽車之家 周易)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