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之家 新聞] 列位看官,上一篇《大數(shù)據(jù)中的汽車江湖之2017年車市回顧》,我們透過大數(shù)據(jù)盤點了汽車江湖的2017年,本回,讓我們共同來展望一下未來。
江湖百曉生也好,車壇包打聽也罷,對于未來,不乏各路車壇大咖暢談評點。所以本篇中,我們用提問的方式,共同來探討汽車江湖上的熱點話題。所謂“大膽猜想、小心求證”。如有紕漏,還請列位多多指教。
● 一問江湖:2018年車市銷量幾何?
2017年中國乘用車市場的不景氣并不意外,都在江湖人士的共識之中,那么2018年是否能有所改觀呢?當前各大相關市場研究機構都給出了悲觀的預判——至少不甚樂觀。汽車之家作為江湖上最大的汽車情報驛站,自然也少不了推演一番。坐鎮(zhèn)汽車之家的大數(shù)據(jù)分析師黃國安,尤善數(shù)據(jù)建模、機器學習、銷量預測,人稱“車壇黃大仙”。經(jīng)過其對2018年中國車市的預測,初步判斷是:微增,終端銷量為2391萬輛;相較2017年,僅有3.5%的增幅。宏觀方面,中國汽車市場當前正處于快速增長階段向普及階段轉換的過程,這一過程會存在一個震蕩調整期。德美日韓大致都經(jīng)歷過這一陣痛;而微觀上則與房市帶來的用戶消費信心不足、購置稅優(yōu)惠政策到期導致的汽車銷量提前釋放等因素有關。2018年,汽車江湖各大門派仍需要砥礪前行。
● 二問江湖:SUV的銷量會超越轎車嗎?
顯然,答案是肯定的。根據(jù)汽車之家的銷量預測,SUV將在2018年超越轎車的終端銷量,成為最受歡迎的車型類別。此前業(yè)界的判斷即將變成現(xiàn)實——狼終于來了。
這一點,從我們在上篇2017年回顧的中國乘用車市場銷售線索結構趨勢變化中就能夠得到佐證。用戶對SUV的興趣越來越高,已經(jīng)達到了接近轎車的水平。并且,這一趨勢還在進一步擴大。而各大汽車廠商的研發(fā)也毫不掩飾的向SUV傾斜,不斷開發(fā)SUV車型、擴大產(chǎn)品線。此前普遍認為SUV相對于轎車的劣勢,比如價格貴、油耗高等,在當前共平臺開發(fā)、技術進步的情況下,已經(jīng)差距不大。況且很多所謂的SUV就是兩廂轎車的Cross版,與轎車并無二致。在可預見的未來,或者說就在2018年,中國乘用車市場上SUV銷量超越轎車的趨勢不可逆轉。
● 三問江湖: MPV市場和旅行車市場還有成長空間嗎?
前一篇我們提到,微客用戶需求的升級,促成了MPV和SUV市場的進一步細分,誕生了大空間、低價位,具有中國特色的客貨兩用MPV和客貨兩用SUV。事實上早些年用于商務接待的中國品牌MPV車型——如風行菱智、江淮瑞風等,如今也淪落為客貨兩用的車型。不過這一用戶群體,越來越開始考慮兼顧家庭用途,選擇的車型也越來越乘用化。用戶購車從五菱之光到五菱榮光,再到寶駿730的變化就體現(xiàn)了這一點。
在中高端MPV市場,以GL8、本田奧德賽為代表的主要用于商務接待的車型,近些年來也逐漸被用戶用來作為家庭用車。
從汽車之家MPV用戶用車場景的變化趨勢看,用于上下班和接送小孩的比例逐年提高,而用于拉貨、商務接送的比例快速下降?梢,MPV原本的商用、商務用途越來越弱。
另外,原本有諸多車型但卻沒能啟動的家用MPV市場,在別克GL6的上市后似乎有了新的希望。
說完MPV我們再說旅行車。
旅行車的概念在中國傳播很多年了,但始終沒能被市場普遍接受,逐漸淪為高端小眾車型。雖然屢屢被愛好者與媒體懷念,但市場表現(xiàn)再也沒有起色。2017年有多個旅行車上市,業(yè)界似乎對旅行車燃起了新的希望。但事實上旅行車與轎車、SUV、MPV的功能上都有所重疊。而SUV與轎車之間日益減少的價差,則擠壓了旅行車的生存空間。另外,家用MPV如果興起,同等價位下更好的空間體驗,以及提供6座、7座的空間布局,恐怕也是旅行車難以招架的。
當然,中國市場足夠大,即使小眾,也會有一定的市場空間。另外像大眾蔚領、別克閱朗這樣的名門之后,以及寶駿310W這樣高性價比的純實用派,雖然無法撐起整個旅行車市場,但成為幾個爆款還是可能的。
● 四問江湖:外國品牌會蜂擁而至嗎?
其實已經(jīng)開始了。2017年,各種外國品牌來華成立新合資企業(yè)的新聞層出不窮,大眾聯(lián)手江淮、福特聯(lián)姻眾泰,雷諾-日產(chǎn)不但與東風梅開二度,甚至通過商用車項目與華晨擦出火花。不僅如此,很多此前在中國市場被視為小眾的外國品牌,也在紛紛搶灘登陸:比如已經(jīng)低調入場的美國賽麟,以及傳言將再次入華的歐寶,還有即將回舅舅家省親的洋外甥路特斯。
外國品牌加速入華,一方面是為了抓住此次難得的政策窗口,另外也是為了提前搶占優(yōu)質的中國合作伙伴資源。不僅如此,中美兩極的國際格局正在形成,歐洲、亞太地區(qū)其他國家的各方資本都在積極布局、配置資源。未來外國汽車品牌來華合資,不僅僅是將中國作為一個汽車市場,售賣產(chǎn)品、賺取利潤,也是希望依托中國汽車產(chǎn)業(yè)的完善配套體系、強大的生產(chǎn)制造能力與豐富的產(chǎn)業(yè)人才資源,作為一個加工出口基地,通用、本田、寶馬等品牌便是例子。除了與中國車企合資外,外國車企甚至在保稅區(qū)獨資建廠也不是完全不可能。
未來,中國將不僅僅是全球最大的單一汽車市場,更是全球汽車工業(yè)的發(fā)動機。雖然中國市場在2017、2018兩年面臨著震蕩調整,但未來仍然潛力巨大。
● 五問江湖:豪華品牌會加速擴張嗎?
一定會的。中國市場已經(jīng)給了各大豪華品牌足夠的信心——尤其是當前除BBA之外的“二線豪華品牌”。2017年各大品牌的成績還未公布,但從業(yè)內交流的情況來看,各二線豪華品牌較去年更有信心。而且從當前各大豪華品牌的計劃看,都有明確的在華擴張計劃,將投入更多車型。并且,還會有更多的豪華品牌進入中國市場,比如剛剛登陸中國的阿爾法•羅密歐,以及即將到來的路特斯。
● 六問江湖:中華各派掌門意欲何為?
豪華品牌在不斷下探,中國品牌則在向上突破。2017年11月,吉利汽車旗下的全新子品牌領克正式推出了第一款量產(chǎn)車——領克01,吸引了業(yè)界關注。而長城汽車也在稍早的時間推出了全新子品牌——WEY。WEY與領克經(jīng)常被業(yè)界拿來相提并論,可謂一時瑜亮。不過WEY也好、領克也罷,雖然戰(zhàn)略路徑不同,但都代表了中國汽車企業(yè)對品牌提升的探索。
“WEY”曾經(jīng)傳播過其中文名稱“魏派”,是長城汽車創(chuàng)始人的姓氏(其實WEY的發(fā)音更直接)。以姓氏命名,很多人覺得有些奇怪,但本人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妥:既然“福特”、“本茨”、“豐田”、“波爾舍”等姓氏都可以作為汽車品牌,為什么“趙”、“錢”、“孫”、“李”不可以呢?其實,領克的英文名稱“LYNK&CO”以字母“L”開頭恐怕也不是巧合。最近兩年,比亞迪弱化品牌,將“唐”、“宋”、“元”整合為“王朝”系列,也有異曲同工之妙。況且,用姓氏命名品牌也不是外國人的專利,在中國也同樣有著用姓氏作為字號的悠久傳統(tǒng),比如“李記”、“吳裕泰”、“張小泉”、“潘高壽”等,甚至來自美國的“金拱門”麥當勞也會被很多人稱之為“M記”。 “光宗耀祖”、“姓氏延續(xù)”、“家業(yè)傳承”本身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華的一部分。將姓氏融入品牌之中,這是一種承諾、是責任感的體現(xiàn),代表了中國汽車企業(yè)希望重塑品牌、提升品牌定位的決心。
部分中國品牌定位的提升,不僅給韓系、法系等較為弱勢的外國品牌帶來壓力,同時也加速了中國品牌的分層。當頭部中國品牌與其他中國品牌的差距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另外一個“狼來了”的故事——中國汽車品牌洗牌的結果就可以見分曉了。
● 七問江湖: 加長仍然能夠提升汽車產(chǎn)品的競爭力嗎?
當前幾乎所有級別的車型都在不斷的加長。除了汽車產(chǎn)品更新?lián)Q代時整體的加長外,在標準軸距版本之外提供加長軸距的版本的做法也將會越來越普遍。此前德系BBA轎車產(chǎn)品的加長已經(jīng)讓大家習以為常了,現(xiàn)在加長競賽的戰(zhàn)火燒到了中型SUV市場,奧迪Q5、奔馳GLC都有明確的加長計劃。這一定會成為其他品牌的榜樣,未來也將會有一大波加長的車型進入中國市場。
然而為什么各大廠商都熱衷于加長車身尺寸呢?本人認為,除了謀求差異化競爭例外,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汽車廠商不愿意也無法釋放成本降低之后的利潤。近年來,中國消費者的收入不斷增長,購車預算也在不斷提高。另一方面,隨著技術的進步和效率的提高,汽車產(chǎn)品的成本事實上是在降低的。當然,節(jié)省下來的成本可以用于提高配置水平,但畢竟不能無限制的增加配置,因為要考慮各級別檔次產(chǎn)品的配置梯度的問題,以及后續(xù)的技術儲備。所以加長就成為不降價的理直氣壯的理由之一。以BBA為首的豪華品牌紛紛加長之后,激勵相容,于是這一做法也就蔚然成風了。
● 八問江湖:未來的汽車產(chǎn)品還將進一步細分嗎?
是的。隨著市場規(guī)模的擴大,必然會因為用戶需求的細分產(chǎn)生市場的分化。跑車、SUV、MPV就是在基本型乘用車(轎車)基礎上分化出來的特定功能的車型類別了,只不過現(xiàn)在市場劃分的更細,在三類車型的交叉地帶,同樣有分化再交叉的新的車型類別誕生,以滿足用戶更綜合、更交叉、更個性化的需求。SUV與轎跑交叉而來的轎跑SUV(Coupe SUV)大家已經(jīng)非常熟悉了,而兼顧速度與空間的獵裝車也是由來已久。事實上通過性很強的跨界MPV也并不是新鮮事物,三菱得利卡就是代表。未來仍將會有產(chǎn)品的進一步細分。
交叉再交叉、細分再細分,只要有足夠的用戶需求,就會給汽車廠商足夠的動力去開發(fā)相應的產(chǎn)品。在汽車產(chǎn)品性能配置日趨同質化、成本控制能力日益接近的現(xiàn)在,產(chǎn)品的差異化是非常重要的提升競爭力的手段。
● 九問江湖:新能源汽車將走向何方?
從汽車的發(fā)展歷程看,經(jīng)歷了過去基于機械的M時代、當前基于電子的E時代,以及未來基于智能化的i時代。汽車的“智能化”是當前這個階段的發(fā)展目標,而“電動化”(也包括“電氣化”)和“網(wǎng)聯(lián)化”都是通往“智能化”途中硬件與軟件的必然。雖然當前的基礎設施還沒有建設到位、電池技術在未突破之前仍是瓶頸,就連中國的一次能源結構也讓當前的電力本身并不是那么“清潔”……不過,這些都是技術問題,并不能阻礙未來的發(fā)展方向。關于汽車的中長期未來,以后我們單獨開篇詳談。至于曾經(jīng)我們眼中的“未來”、現(xiàn)在已經(jīng)到來的2018年,汽車仍然會在“電動化”、“網(wǎng)聯(lián)化”的路上前行。
而上篇提中到了新老廠商、業(yè)界內外資本紛紛進入新能源汽車市場,一時間數(shù)十個新能源汽車品牌雨后春筍般冒出來。雖然有部分品牌陸續(xù)獲得了“準生證”,也有一些品牌以合資或者代工的方式實現(xiàn)量產(chǎn),但中國并不需要這么多汽車品牌——傳統(tǒng)能源車市場如此,新能源汽車領域亦如是。2018年,會開始有部分初創(chuàng)品牌難以為繼,新能源汽車一樣面臨著洗牌的問題。
● 十問江湖:未來汽車市場的增長空間在哪里?
SUV市場。毫無疑問,對于銷量即將超越轎車的SUV市場而言,自身孕育著巨大的增長空間。當前可以明確看到的幾個方向有:
中低價位的7座SUV:事實上,對于功能性需求而言,與價格無關。以7座車為例,無論手握百萬現(xiàn)金、預算上不封頂?shù)挠脩,還是資金有限、難以再多掏錢的用戶,對7座車都是有需求的,只不過解決方案不同。前者可以多買個豐田埃爾法或者奔馳GLS,后者也許會在寶駿730和長安CX70之間糾結。而在此前的中國市場上,其他價位段能買到的7座車屈指可數(shù),大多集中在中型SUV市場。三菱歐藍德壓榨空間極限推出7座版本緊湊型SUV的做法,似乎點醒了業(yè)界,日產(chǎn)奇駿也隨后推出了7座版。而此前中國品牌早有先例,也曾紅過一時的北汽幻速S3就是緊湊型7座SUV在中國市場的先行者。對于合資品牌而言,可以填補20萬元以下7座SUV市場的空間空白,并形成與中型SUV和標準尺寸5座緊湊型SUV的差異化競爭力。而中國品牌則有能力在10萬元以內的價格區(qū)間內打造出有競爭力的7座SUV車型,再次承接微客用戶和客貨兩用MPV用戶的升級需求。
轎跑SUV:轎跑SUV兼具SUV的通過性與轎跑的流線造型,博得用戶的青睞。并且能夠與同級別的普通SUV形成差異,避免內部蠶食。雖然這一需求趨勢是從中大型SUV市場向下傳遞而來的,但在各級別SUV市場都成為新的,各大品牌也同樣十分熱衷,未來將會有多個車型陸續(xù)上市。隨著車型的增多、用戶群體的增大,未來或可成為全新的車型類別。
中大型SUV市場:此前以豐田普拉多、吉普大切諾基、大眾途銳、福特探險者等為代表的主流外國品牌中大型SUV多是以兼顧越野能力的面目示人。但大眾途昂的出現(xiàn)打破了這一格局。事實上就本人理解:大眾途昂就是一輛可以滿足用戶城市駕駛需求的大號7座旅行車:真正的7座大空間、強調城市道路駕駛的舒適性,更平易近人的價格,這就足夠了。而且殺傷力驚人:高配版本中型SUV的價格,中大型SUV的空間體驗(甚至會更好),極具殺傷力。馬自達CX-8做的更為徹底,直接就是馬自達CX-5的XL版。大眾途昂可以不用寂寞了。未來中大型SUV市場或許一分為二:以豐田普拉多為代表的具備不錯通過性能的SUV,以及,以大眾途昂為代表的更加轎車化的“大號7座旅行車”。
家用MPV市場:MPV市場或將被啟動。從前面我們對于用戶購買MPV的用車場景的變化趨勢就可以看出這一點。在這一市場,不僅僅有大眾、別克、福特這樣有MPV傳統(tǒng)的品牌,中國品牌也將加入進來。
豪華車市場:豪華品牌在中國市場的成績有目共睹,這也是用戶追求品質的體現(xiàn)。此處不再贅述。
五線城市及以下市場:在上篇對2017年中國乘用車市場的回顧中我們提到,一、二線城市陸續(xù)開始執(zhí)行的車輛限行、限牌政策,嚴重限制了一、二線城市用戶購車需求的釋放,但五線及以下級別城市,甚至農(nóng)村的銷量占比大幅提升,成為中國市場的新增長點。不過從另外一個角度講:渠道下沉,需要有足夠的銷量規(guī)模作為保障,因此這同樣也是加速品牌間拉開差距的致命毒藥。
● 全文總結:
2016年到2017年,中國汽車市場經(jīng)歷了戲劇般的跌宕起伏。2018年,雖然中國車市仍處于調整階段,但非常重要。汽車品牌需要努力在2018年生存下來,才能夠迎來2019年、2020年中國車市的重啟。未來,中國車市將更加精彩,讓我們共同期待。(圖 文/汽車之家 大數(shù)據(jù)分析師 劉雪杉)
正是:
一朝夕風惹春花競放,幾夙夜霜凌秋葉凋殘。
丁酉歲已睹千家結彩,戊戌年再觀萬象更新。
更多有關行業(yè)洞察、大數(shù)據(jù)分析的內容,請關注劉雪杉的微信公眾號:STEVEN工業(yè)
好評理由:
差評理由: